混乱的五代十国(一)野史趣闻
五代十国时期实际上是唐王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唯一的区别就是作为国家统一象征的大唐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过不要紧,唐朝的旗号倒了,换一面就是了。
于是各地割据政权纷纷在自家门前竖起了旗杆。
这就有了五代十国的故事。
五代是指北方的五个割据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请注意,这个“后”字是史学界为了与前代有所区分而添上去的,并不是这几个朝代自己加的,相反,他们都认为自个儿纯属嫡系,绝非假冒,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而十国则是指在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境内(主要在中国南部,北汉例外)的十个割据政权,即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南唐、南平、吴越、吴、楚、闽。
这样一个长期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年代就是赵匡胤后来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特点做进一步的了解,因为这是理解后期宋初各项政治措施的基础,也是理解赵匡胤治国之道的前提。
历史是不能,也不容割裂的。
还是先从朱三说起吧。
朱三有个嗜好:好色。
好色好像是男人的通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子曾经曰过:食色,性也。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也是天性使然。
可是朱三的好色,实在是色得有点变态了。
原来朱温喜欢别人的老婆。
朱温
也不知道老朱是不是属蛤蟆的,见到了绿色,他就兴奋,于是就有了送人家绿帽的习惯。
而朱温的手下——号称“八帝宠臣”的张全义(前后服侍过八位主子),就不幸中了“大奖”(抑或有幸?)。
张全义被朱温任命为河南省长(河南尹),负责地方行政工作,重点是保障大军的粮草供应,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张全义同志还是很有几分才能,将地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部队的军粮从来不缺,朱温一高兴,就决定重赏忠心耿耿的运粮队长老张。
奖品就是:绿帽子,而且零售的不要,直接搞批发。
于是,朱温跑到张全义家美美地住了半个月,将张全义的老婆,女儿,儿媳挨个(或者同时?年代久远,无法考证,请见谅)睡了一遍。
张全义的儿子气得拿了刀要去拼命,被“理智”的老张死死拖住说:“朱温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他爱咋样就咋样吧”。
张全义的忍术也果真了得,不过这也是乱世的无奈,在那个靠拳头吃饭的年代,伦理道德是不值什么钱的。
当然,老张也不用生气,因为领导还是比较公平的,他也没有忘了自己家的那份。
兴许是外面的绿帽送的差不多了,朱温觉着家里的颜色也得换一换,于是色迷迷的眼睛又盯上了自己的儿媳。
朱温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领兵打仗,媳妇都在家里搁着。
老朱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就跑过来自己施肥搞开发了。(此处省略一千字……)
诸位,服了吧?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最无耻的时代莫过于五代十国。欧阳修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五代不仁之极也。事实的确如此。父子相残,人伦相悖等等乱象在那个时期是屡见不鲜,甚至是的。
不过,诸位也不必义愤填膺,因为不管朱温同志在某些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如何之强大,他也终究扛不过岁月的侵袭。
打拼了几十年的梁必须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而对他来说,选择继承人的原则很简单,居然是和哪个媳妇睡得更好(我不得不说:老朱实在是“太有才”了!)。
朱温有八个儿子,长子朱友裕早已因病去世,剩下来的七个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是干儿子(注意是干儿子)——排行老二的朱友文。而亲儿子中,年纪最大的就是排行老三的朱友珪。
帝位的争夺自然而然地在老二和老三之间展开了。
干儿子朱友文仗着老婆王氏的得宠,信心爆棚。
而亲儿子朱友珪自然不服气,朱家的产业凭什么便宜了外人,再说了——绿帽子谁没有呀!
可是朱友珪的老婆张氏毕竟不如王氏千娇百媚,业务方面也不如王氏娴熟,业务态度更是不如王氏“端正”,因此,朱温更加宠爱老二的媳妇,这让老三朱友珪也是无可奈何。(没办法,业务不精啊!)
而色迷心窍的朱温居然还真的准备把辛苦打来的江山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干儿子朱友文,并且屡次透露传位于朱友文的意思——史载:“意常属之”。
色是刮骨钢刀,老朱迟早死在这把刀上。
公元912年6月,病重中的梁朱温召宰相敬翔入宫,准备下诏任老三朱友珪为莱州刺史,将老三外放。
可是在那个时代,每逢皇权更迭,外放的皇子常常还在赴任的路上,就莫名其妙的挂了,概率高达99.99%,所以外放和赐死其实是同义词。
这时,正在宫内陪老头子从事娱乐活动的老三媳妇张氏听到了风声(老朱也真是色迷心窍了,这么敏感的时刻居然还抱着老三媳妇不放),立刻出宫,密报朱友珪。
朱友珪一看老头子真的昏了头,要把江山让给外人,急了,一咬牙一跺脚,反了!
朱友珪拉上亲信——禁卫军将领韩勍于六月二日发动政变,带兵闯入后宫,在对骂了几句之后,朱友珪把喜欢享乐的老爹送到了最最最快乐的地方——西方极乐世界。
小朱三干掉了老朱三。
“为大不尊,带坏子孙”。
朱温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也不算冤枉。
正在家里干巴巴等着的老二朱友贞,眼瞅着戴了N年的绿帽子马上要换成黄帽子的时候,被小朱三一纸矫诏——赐死,于是,连戴帽子的家伙都留不住了。
朱友珪踩着父兄的尸体登上了帝位。
不过,杀父弑兄的事情,小朱三同志也是第一次干,没有什么经验,尤其是面对舆论哗然,群情汹汹的局面,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朱三同志缺乏必要的危机处理手段,难以塞天下悠悠之口,手忙脚乱,欲盖弥彰,于是这场宫廷的政变最终引起了天下大乱。
继承顺位排在朱友珪之后的老四朱友贞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更何况他还是朱温的皇后张氏所嫡出,在讲究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时代,无疑有着天然的血缘优势。
于是,第二年的二月,在朱温的女婿赵岩(就是死守陈州的赵犨的儿子)、朱温的外甥禁军高级将领袁象先以及大将杨师厚的支持下,朱友贞杀入皇宫,将皇帝宝座上的朱友珪拖下来杀了祭祖,夺取了皇位。
继位仅仅八个月,屁股还没坐热的小朱三同志就此随老朱三去了。
朱友贞随后登基,是为后梁末帝。
不过,朱友贞在这血染的皇位上还没有高兴太久,一个可怕的仇家就寻上了门。
这个仇家不是别人,正是朱家的世仇——李家。
自从“烤鸭门”事件之后,李家便与朱家扛上了。
公元908年正月,在与朱温斗了十几年之后,被唐朝御封为晋王的李克用去世,长子李存勖继位,担起了复仇的大业。
作为威震天下的名将世家,李家似乎从来都不缺名将,而李存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老子李克用是猛将的话,那么儿子李存勖就只能用超猛来形容了。
可是那时的朱温只知道“独眼龙”李克用,至于初出茅庐的李亚子(李存勖的小名)他哪里放在眼里啊。
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存勖很快便给了老朱一个下马威。
李存勖
公元908年3月,朱温趁着李克用新丧,全国举哀之时,亲自率军增援久攻不克的晋国重镇——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在做了一番自认为周密的军事部署和人事调遣之后,朱温信心满满地返回都城汴州,搂儿媳妇去了。(此处再省略一千字……)
此时,刚刚继位的李存勖迅速解决了亲叔叔李克宁的叛乱风波,并力排众议,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在茫茫大雾的掩护下,于凌晨突然出现在潞州城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还在酣然入睡的梁军发起了突袭。
梁军大败,扔下无数粮草辎重,抱头鼠窜、落荒而逃,长达一年的潞州之围顿解。
消息传到汴州,老朱吓得不轻,朱脸立马成了猪肝色,沉默良久之后,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啊!至于我家的那些崽子,不过是一群蠢猪废物而已。”(“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
被牛犊撞了一下腰的朱温这次没有看错,李存勖果然就是后梁的掘墓人。
而现在这个掘墓人找上门来了。
原来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朱友贞,急于想搞点政绩出来收服人心,于是在政变功臣——小舅子赵岩的建议下准备把帝国北面一向兵骄将悍不好管理的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北)一分为二。
消息不胫而走,兵变迅速发生,叛乱的士兵占据魏州,并积极向晋王靠拢,请求晋国的援助。
李存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他立刻出兵,占领魏州,并将其作为梁晋争霸的桥头堡,不断向南推进,经过数年的攻伐,梁朝黄河以北的领土,都落入了李存勖的腰包。
现在横在梁军和晋军面前的就只有一条黄河了。
公元923年4月25日,东征西讨威震四方的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他以大唐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国号为唐,史称后唐。李存勖是为后唐庄宗。
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
10月2日,后唐军队在李存勖手下大将李嗣源(猛人)的率领下,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决地不要大后方,坚决地置左右两侧的敌军于不顾,迅速机动地渡过黄河,猛插大梁帝国的心脏——都城汴州,上演了一出五代版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梁王朝被这致命的一击彻底打倒,都城陷入一片混乱。
10月9号,汴州失守,中原易主。
仅仅七天,长达几十年的梁晋之争就划上了句号。
朱温的眼力不错,他的儿子终究打不过李克用的儿子——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老朱和老李家的相邻权纠纷到此圆满结束了,而这场纠纷的最终结果也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如果你和别人有仇,别急,可以先考虑回家和老婆亲热亲热,因为,君子报仇,生儿不晚。
作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割据政权,军事天才李存勖所建立的后唐得到了众多地方割据势力名义上的尊奉,就连长期割据凤翔的老流氓——岐王李茂贞(就是绑架唐昭宗的那位)也俯首称臣。
成为中原新主人的李存勖春风得意,陶醉于自己赫赫武功的他,的确有点飘飘然了。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终于打下了一片江山,是该放松放松,洗个脚,按个摩了。
就像朱三好色一样,李存勖也有自己的爱好,不过他对儿媳妇不感兴趣,而是对戏曲异常痴迷——品味到底还是比老朱高一点啊。
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地地道道的票友,不光听,FANS李还喜欢自己上台秀一段。
现在咱当皇帝了,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李存勖当然就卯足了劲准备好好享受一下了。
于是,他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整天和一帮戏子混在一起,不遗余力地推动后唐戏曲文化运动的发展。
有一次,李存勖精心打扮一番,粉墨登场,和众多戏子伶人一道上台表演,过过戏瘾。
作为史上最会演戏的皇帝,戏迷李存勖上台之后,果然很敬业,演得很是投入,分外传情。
演出效果棒棒哒!
演到得意之处,这位仁兄还摇头晃脑地连喊了两声“李天下!李天下!”
这时,一个伶人突然从人群中蹿出,挥起大巴掌“啪!啪!”两下,照着李存勖就扇了两个大嘴巴。
事发突然,众人不禁目瞪口呆。
李存勖莫名其妙挨了两巴掌,也是一脸懵逼,怒道:“为何打我?”
这个戏子嬉皮笑脸地回答:“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
李存勖一听,咦……这龟孙,说的有理!
于是,竟然转怒为喜,毫不介意,反而给了这个戏子大把大把的赏钱。
贵为一国之君,被戏子当众打脸,居然心安理得,不以为意,甚至乐在其中,予以重赏。
李存勖同志,你是欠抽呢?还是欠抽呢?还是欠抽呢?
如此荒唐一幕,足见沉迷戏曲的李存勖中毒之深。
在李存勖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学而优则仕的规矩在戏曲事业发达的后唐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戏而优则仕”。
于是,两位戏子——陈俊和储德源在李存勖的授意下,屁颠屁颠地当市长(刺史)去了。
为后唐帝国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全体将士终于明白:
这个皇帝原来是个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富贵的主。
全国哗然,将士寒心。
说起来,民心其实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让天下归心很难,比如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辛辛苦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才赢得天下人心。但是要失去,却是太容易了,周幽王陪着褒姒妹妹玩了一把火,就把民心玩完了。
所以,江山易得,民心难得,贪欲难失,民心易失。
戏迷皇帝李存勖积聚民心用了整整十五年,而失去它只用了一天。
不过他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玩的更HIGH了。
于是,皇帝的身边开始聚集了一圈又一圈的小人。
子曾经曰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可惜,李存勖仿佛是要和子较劲。小人和女子他全都养上了,而且,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女子就是李存勖的败家媳妇——刘氏。
刘氏出身穷苦人家,五岁时被李克用大军掳走,后来运气不错,成了李存勖生母曹夫人的婢女。
曹夫人非常疼爱她,自幼教习歌舞曲赋,这刘氏长大后出落成了一个水灵灵的漂亮姑娘。
曹夫人想着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把她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存勖为妾。
恰好,这个刘氏也是一个戏曲的超级粉丝,两个人胃口倒是挺对的来,李存勖因此对她愈加疼爱,后来又生下儿子魏王李继岌,母凭子贵,于是被册封为皇后。
【败家媳妇】
自古以来,所谓皇后,当然应当母仪天下,言行举止堪为天下百姓之表率。
然而,这位刘皇后,和“母仪天下”相比,差得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
有一件事情颇能说明问题。
当年,刘氏虽然被大军掳走,但是,其父亲尚在人世,靠四处行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刘父听说女儿出息了,于是,乐呵呵地跑来晋王府认亲。
刘氏当时正好与李存勖的两个妃子韩氏、伊氏争宠,抢夺皇后宝座。
在那个讲究门第出身的年代,要想做皇后,第一条便是看家族背景,而刘氏卑微的出身,就是她心中的一块心病。
在争夺皇后宝座的关键时期,刘氏更是唯恐他人知晓自己出身太低。
于是,面对着前途和亲情,刘氏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后者。
她立马发飙,怒斥其父是冒牌货,一口咬定这就是个贪图富贵的骗子,命王宫侍卫将亲生父亲暴打一顿,轰了出去。
可怜,刘父不但一场富贵梦化作泡影,还吃了亲生闺女一顿“竹笋炒肉”,怎一个“惨”字了得。
后来,刘氏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居然认了朝中大臣张全义为父,以此证明自己属于血统高贵、如假包换的名门闺秀。
自己送上门的亲爹不认,却舔着脸去认大臣当爹,刘氏,果真是历代皇后中的一朵奇葩!
知晓内情的李存勖,觉得自己媳妇的这件事实在太过奇葩,于是便有意开刘氏的玩笑。
一天,李存勖故意穿上破衣烂衫,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采药筐,儿子李继岌则戴着一顶破帽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两人一边向卧房中走去,一边学着刘父的声音,拉开嗓子大喊道:“老夫看望女儿了!”
刘氏见状勃然大怒,抄起家伙就把宝贝儿子李继岌揍了一顿,顺便把丈夫李存勖也轰了出去。
后来,李存勖意犹未尽,又根据媳妇的奇葩故事编了一出戏,名字就叫《刘山人寻女》。
戏迷皇帝李存勖亲自扮演主角:刘父——刘山人,算是过足了瘾。
刘氏闹的这一出闹剧,足以看出其人品之卑劣。
出身卑微的刘皇后大概是小时候穷怕了,有了地位和权力之后,就变着法儿的捞钱。
遵循见面分一半的原则,全国各地进贡国库的东西她先搬走一半,以至于后宫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放都放不下了。
不过就这样,她还不满足,又自个儿开起了“公司”,颇有点经营头脑的她亲自当起了CEO,手下的那帮宫女、太监自然就成了项目经理,全被派到宫外,打着国营的旗号贩卖货物——“皆称中宫所卖”,赚了个盆满钵满。
有一年,天下大灾,就连士兵也吃不饱了,为了保证军队家眷的正常生活,防止士兵哗变,大臣们都建议皇后出资赈济军队。
守财奴刘皇后先抬出来一张梳妆台,然后把年幼的皇子抱出来放到上面,不紧不慢地说:“皇帝家也没有余粮啊!现在就剩这么一点了,你们要是觉得不够,就把皇子煮了,熬粥给士兵们喝吧!”(“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
大臣们一听吓得汗流浃背,屁滚尿流,从此,再也不敢和刘皇后提半个“钱”字。
哎,谁让他们摊上这么一个无赖兼贪财的主子呢!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有这么一个守财奴皇后,下面的官员自然就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来孝敬,于是充分发扬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精神,发明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税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真可谓“万税万税万万税”。
戏迷皇帝再加上一个败家媳妇,李存勖的皇帝宝座已经摇摇欲坠了。
公元925年9月,李存勖下令后唐军队出兵征讨南方割据政权蜀国(即前蜀),远征军以魏王李继岌(刘氏的宝贝儿子)为名义上的统帅,大将郭崇韬为实际的军事指挥,向蜀国发动了统一战争。
这次远征在军事统帅郭崇韬的正确指挥下,进展异常顺利(当然,腐败的前蜀政权也帮了大忙),仅仅七十余天,就将割据四川三十五年的前蜀王氏政权消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蜀国好像总是给人弱弱的感觉)。
然而,这空前的胜利并没有给劳苦功高的郭崇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要了他的命。
要他命的,正是李存勖所养的那群小人和女子。
作为辅佐李存勖的重要功臣,身居后唐枢密使(掌握全国军权)要职的郭崇韬办事非常规矩,在朝廷内外尤其是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为人正直,忠心耿耿,多次劝阻李存勖远离奸猾狡诈的小人,重新振作,这自然引起了皇帝身边那群戏子和宦官的不满,由此种下了祸根。
征蜀战争刚刚结束,朝廷就派来了钦差向延嗣来劳军,而郭崇韬一向看不起这些小人,再加上军务繁忙,没有亲自出城迎接,这就把 MISS向 给得罪了。
向太监回到皇宫,添油加醋地大肆污蔑郭崇韬,说他在蜀地收受贿赂,贪墨公款,拥兵自重,威胁魏王,使得李存勖对郭崇韬产生了猜疑之心,而贪财又愚蠢的刘皇后则要求李存勖立刻下旨诛杀郭崇韬,不过戏迷皇帝还没有昏聩到仅凭几句谗言就自毁长城的地步,并没有答应,只是派出了监军赴四川调查相关的情况。
刘氏生怕远在四川的宝贝儿子有什么不测,于是绕过李存勖,发了道“教命”(刘氏的诏书被称为“教命”,与皇帝的诏书具有同等效力),让魏王李继岌秘密诛杀了有功之臣郭崇韬。
这次败家媳妇刘氏算是真的败到家了。
郭崇韬被诛的消息让帝国上下人人自危,因为郭崇韬不仅官居要职,劳苦功高,而且他是后唐王朝赐予免死铁券的三位元勋之一,有了免死铁券的尚不能自保,更何况其他人。
不过免死铁券这个玩意实际上和催命符是一个概念,每一张铁券的后面其实都隐藏着一行小字:本皇帝保留最终解释权。
所以千万别把这个东东当真,相反,它还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后唐王朝已经有两位拿着免死铁券的大臣GAME OVER了(郭崇韬和朱友谦),朝廷上下自然都把目光聚集在了NO.three身上——谁让你拿着铁券呢!
很不幸,李嗣源就是这个NO.three。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勖的干哥哥,也是一位猛将兄。
他手下的500骑兵号称“横冲都”(横冲直撞的意思),所向披靡、威震四方,也为自己赢得了“李横冲”的美名。
我们前面提到的五代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彩战役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李嗣源为后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无可争议的开国元勋,李存勖还曾对他说:“天下将与兄共有之”(当然,皇帝也有激动的时候,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啊),足见其功劳之大,地位之高。
可是,高处不胜寒啊。
随着两位劳苦功高的大臣相继伏诛,李嗣源的心里已经是七上八下了。
就在李嗣源提心吊胆的时候,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他的一生。
具有优良兵变传统的魏州再次发生兵变!(如果大家没有忘记的话,后梁末帝朱友贞也曾在魏州兵变上栽了跟头。)
对皇帝的荒唐举动和帝国的腐败现状万分失望的士兵们决定不再给李存勖卖命,于是他们在军官赵在礼的率领下,占据魏州,对抗朝廷。
李存勖终于尝到了自己亲手种下的恶果。
戏迷皇帝李存勖已经不再是当年威震四方的李亚子了,手足无措的他在朝廷大臣的一致要求下只得命令在军中威望颇高的李嗣源率军平叛。
李嗣源立刻带兵前往魏州。
可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政府军在奔赴魏州的路上也发生了兵变,并挟持了李嗣源,对戏迷皇帝失去信心的他们目的很明确:大哥,带小弟们混吧!
起初,李嗣源非常犹疑,担心洗不脱干系,甚至打算一个人回首都向李存勖说明一切。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跳了出来——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
石敬瑭劝阻道:自古以来,哪有军队哗变,主帅没有任何关系的?就算你真的没有这个心思,别人也不会信啊。而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应该迅速行动。我愿意率三百骑兵直扑汴州,则大事可成!(“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门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
石敬瑭
猛将兄李嗣源这才下定了决心,决定好好干一票。
由于李横冲的名头实在是太大,他一到魏州,叛军在赵在礼的率领下立刻归附,而其他各地兵变的士兵听说新立的主子是横冲哥哥,一个个飞奔而来,归心似箭。(个人魅力不得不服啊!)
很快,急先锋石敬瑭率骑兵渡过黄河,直奔汴州。
无奈之下,李存勖只好从烟雾缭绕的戏台上下来,再次拿起已经有点生疏的武器,亲自上阵。
四月,李嗣源大军抵达洛阳城下,李存勖率军迎击,最后的帝国反击战开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存勖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可是连年的挥霍,加上刚刚的平蜀战役,国库已经所剩无几了,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守财奴刘皇后守着的那堆金山了。
不过有了上次赈灾的教训,大臣们实在是不敢开口,只好皇帝亲自求刘皇后了,大概刘氏也明白了形势的严峻,这次居然(请注意这个词)答应了。
可惜,当戏迷皇帝李存勖屁颠屁颠地来劳军时,士兵们却没领情,他们说:灾荒之年没有赈济,现在慰劳我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妻子家人都已经饿死了啊!(“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于是,就在这样的局面下,李存勖率领二万五千人的部队战战兢兢地向汴州进发。
结果可想而知,还没走到汴州,士兵就逃了一大半,为了稳定军心,李存勖对剩下的士兵好言相劝,表示征蜀得胜的大量钱财正在运返首都的途中,只要一入库就全部分给大家。
可是手下的士兵显然对这张空头支票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说:皇上啊,你该赏赐的时候不赏赐,现在再赏已经晚了啊,就算赏了我们,我们也不会感激你的恩德了。(“陛下与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
戏迷皇帝终于明白他已经是民心尽失,大势已去了。
无奈之下,李存勖只好率领残兵原路返回洛阳,准备固守都城,拼死一搏。
四月,李嗣源大军抵达洛阳城下,李存勖率军迎击,最后的帝国反击战开始。
然而,此时的后唐政府军仿佛患了兵变的瘟疫,政府军刚刚集结完毕,兵变再次发生,被李存勖任命为从马直指挥使(禁军骑兵部队首领)的戏子郭从谦(注意他的身份)反了,他是被诛杀的元勋功臣郭崇韬的干侄子(报应啊!),在他的煽动下,叛军一哄而上,将李存勖团团包围,李存勖虽然勇猛可也敌不过这么多的叛军啊。
一片混乱之中,李存勖被乱箭射中,身受重伤,逃到绛霄殿廊柱下休息,口渴难耐,疲惫不堪。
宦官看见后急忙跑到后宫告诉刘皇后,这个败家媳妇居然只让人送了一碗肉汤过来,压根就没来看看自己的丈夫,而是赶紧收拾金银细软,和小叔子李存渥一起逃出宫去了,在逃亡的路上,还不忘和小叔子做了一回露水夫妻,最后逃到一个寺庙里削发为尼,最终被李嗣源派人搜了出来,剁掉,结束了一个守财奴可悲的一生。(真是怀疑曹夫人的眼光啊!)
留在宫中的李存勖最终伤重不治身亡。
太监们怕皇帝的尸体被叛军凌辱,干脆将“李天下”生前最喜爱的乐器一股脑地掩盖在他的身上,点燃尸首将其火化了。
戏迷皇帝终于在众多乐器燃烧的“噼噼啪啪”声中,达到了人生最高的“艺术境界”!
李存勖死了,最终死在他曾经宠幸的戏子手里,此时距他登基称帝刚好3年。
“上马英雄,下马狗熊”的李存勖用自己大起大落的一生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做了最佳的注解。
由此可见,子的话还是要听滴!
公元926年4月20日,李嗣源登基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是五代中较为开明的君主,他在位七年时间,中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而且他基本上采取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废除酷刑、惩治腐败,再加上他登基的时候已经59岁了,对于什么美色、游乐之类的事情压根不感兴趣。
因此,饱受战乱的中原百姓有了喘息之机,老百姓还是过了几天太平的日子,所以后代史官对李嗣源还是有比较高的评价的:“ 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被挟持当了皇帝感觉不踏实,还是对自己的治国才能有所担忧,总之,李嗣源皇帝总是显得不够自信。
于是,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经常在晚上睡觉前要焚香祷告。
祷告的内容竟然是:苍天啊,大地啊,我本来就是一个外族蕃人,一辈子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一不贪财、二不好色,本想着安安稳稳地混到退休,谁知道临老了竟然稀里糊涂地当了皇帝,哎,命运弄人啊,可是我就一老实人,又怎么能够治理好中原的天下呢?天下大乱已经很长时间了,求求你,早点派个神仙哥哥下来主持一切吧!(“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帝在云端眨了一下眼,还是被老头子点的香给熏着了,总之结果还真是巧了,老头子的愿望应验了。
就在李嗣源登基称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后唐天成二年,即公元九二七年二月,在距离李嗣源皇宫不远的洛阳夹马营,赵匡胤降生了(具体生产过程参见以前的文章)。
其实赵匡胤小盆友也应该感谢李嗣源老爷爷,毕竟,老头子是个实诚人,为你创造了一个不错的环境,能让你骑骑马,练练箭,掏掏鸟窝赌点博,而没有刀兵之祸,况且李爷爷还心甘情愿地让位给你,胸怀那是大大的啊。
不过,小赵同学现在似乎只对家门口的那只石马感兴趣,而对当皇帝的问题好像不太感冒,那好,还是让超级男生——小赵同学没事去撞撞城门,练练铁头功吧,我们继续我们的话题。
七年的太平时期很快就过去了,随着李存勖日渐衰老,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成为了帝国政治的核心话题。
李存勖有四个亲生儿子,长子李从璟战死,剩下三个儿子:从荣、从厚、从益。
李存勖对老二李从荣比较满意,一直有意培养,封为秦王并掌中央禁卫军大权,是朝廷上下公认的种子选手。
不过,后来的一件事情让这位种子选手不仅没能扶正,反而连种子都丢了。
原来,公元933年底,明宗皇帝病情加剧,李从荣进宫探视,发现老爸已经奄奄一息,断定老爷子熬不过当天,于是继位心切的他立刻出宫,召集军队,准备入宫,抢班夺权。
可是没想到,命大的李嗣源一口气又缓了过来,当左右密报老二李从荣准备带兵进宫时,李嗣源差点没气得又转回去。
老子还没死呢,你就这样心急火燎的,我要是真死了,你还不得翻天了啊!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皇权始终是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历代帝王心中都有一个最底线的原则,那就是:谁夺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老爷子一气之下,派干儿子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有点绕,其实就是老爷子的干孙子)率军把李从荣给杀了。
六天之后,李存勖殡天(我一直怀疑老爷子是回光返照,可惜李从荣太猴急了)。
公元933年12月,老三李从厚登基继位,是为后唐闵帝。
非种子选手李从厚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后唐新任的董事长,不过新皇帝事先完全没有料到这顶皇冠能落到自己的头上,兴奋之余总有点担心。
因为有一个巨大的阴影让他坐立不安。
他就是李嗣源的干儿子——李从珂。
李从珂从小就跟随李嗣源南征北讨,出生入死,深得李嗣源的信任,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封潞王,在军中素有声望。
李从厚继位之后总觉得这个干哥哥是个莫大的威胁,于是下诏命李从珂搬个家——由凤翔(陕西)节度使调任河东(山西)节度使。
那年头,皇帝让节度使搬家实际上就是让他的脑袋搬家,因为节度使再嚣张,可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那就是砧板上的肉了,所以调防令等同于掉脑袋。
李从珂当然不干,立刻起兵造反。
中央政府毫不示弱,调集各路军队围攻李从珂,很快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陷入了重重包围,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在这危急关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李从珂突然抛出了一件史上最牛的秘密武器——眼泪!
原来李从珂在城头上一转悠,发现攻城的政府军竟然很多都是以前自己带过的老部下,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只见李从珂站在城楼开始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脱光了上衣,露出身上因战斗而留下的累累伤疤,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哽咽道:“俺从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创伤遍身,毫无怨言,和诸位一起打下了这一片大好河山,现在朝廷听信谗言,致使我们骨肉相残,这难道是我的错吗?(“我年未二十从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疮满身,树立得社稷,军士从我登阵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贼臣,残害骨肉,且我有何罪!”)
说完更是哭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泪飞顿做倾盆雨”。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
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
正在攻城的数万政府军士兵被这一出《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现场版MV深深的震撼了。
多么无助的男人啊!多么无辜的眼神啊!
你那滚烫的泪珠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你那绝望的表情点燃了我满腔的怒火!
哥,啥都别说了,跟定你了!
羽林都指挥使杨思权、严卫都指挥使尹晖率领所部立马投入李从珂大哥的怀抱,政府军瞬间溃散,一场猛烈的攻城战在李从珂的无敌泪水中灰飞烟灭……
高人就是高人,不服不行啊!!!
一转眼,中央派来平叛的部队摇身一变成了叛军,真可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李从珂一哭成名天下闻!
一路上,不断有政府军的士兵慕名前来归降,神奇逆转的李从珂率领归附的数万大军,直逼洛阳。
等到李从珂走到洛阳的时候,政府军已经全部望风而降了。
公元934年4月5日,眼泪哥哥李从珂登基,是为后唐末帝。
闵帝李从厚做梦也想不到,眼看就要到手的胜利却成了“一滴眼泪引发的惨案”,皇帝的宝座就这样被干哥哥的眼泪稀里哗啦地冲走了。
没办法,谁让你的泪腺不如哥哥发达呢,人比人,气死人啊!
而李从厚也终于有了最终的归宿。
4月7日闵帝被废为鄂王,两天后,一杯毒酒送他上了路。
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李从珂,突然发现这个位子确实坐的有点不舒服。
因为也有一个人让李从珂感觉很不爽。
这个人就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
作为李嗣源称帝的股肱之臣兼女婿,石敬瑭颇得李嗣源重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传说中的“使相”,既有实权又有很高的荣誉),是后唐王朝的高级干部,且手握重兵,军中威望甚高。
当初闵帝李从厚就曾把他和李从珂同时列入威胁国家安全的黑名单,是与李从珂齐名的危险人物。
有这么一个功高震主的人呆在边上,新皇帝李从珂怎么能睡得舒坦,于是对石敬瑭的猜忌自然越来越重了。
公元936年五月,李从珂下诏,将石敬瑭由河东(山西)节度使调任天平(山东)节度使。
李从珂的想法很清楚:嘿嘿,如果你反抗,证明你心里有鬼;如果你接受,正好半路上黑你一道。
果不其然,石敬瑭拒不受命。
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狗急跳墙的石敬瑭决定刷信用卡——透支未来。
几天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被一个天大的馅饼幸福地砸晕了。
有人千里迢迢地来认爹,而且随手送上了一份想都不敢想的见面礼。
这个人就是石敬瑭。
而这份大礼就是燕云十六州。
本文作者:历史逸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