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遗祸数百年野史趣闻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儒家《孝经.开明宗义》篇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儒家产生之前就已形成了。孝的本意是尽心侍奉父母。但在孝是敬重父母,还是顺从父母上,形成了“孝敬”和“孝顺”两个词组,在民间甚至在一些学者口中在谈到孝时,往往用到“孝顺”的频率远远高于“孝敬”使用频率。使很多人对“孝”产生误解,理所当然认为所谓孝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甚至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说。如如此,“孝”是何等的恐怖?这也是孝道遭到抨击的原因所在。
事实如何呢?《论语.为政》中记载,“子路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哈哈,从这段经文中不难看出,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人们对孝的理解怎么与我们现在多么相似呀,“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服侍(父母)。”可老夫子话锋一转,严厉的说道,就连狗和马也能服侍人,不尊重(父母)与狗和马有什么区别?把不尊敬父母的所谓孝子直截了当比喻成了畜生。由此可见,在孔老夫子眼中孝不但要尽心侍奉父母,更主要的是敬重父母。可以说孝敬一词比较完整地表达出儒家中孝的本意。
在《孝经..谏诤第十五》中说:“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经文较长,有兴趣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出原文看看。这段经文大概的意思是,曾子问孔老师“敢问(老师)做儿子的一味遵从老爸的旨意,就可称得上孝敬了吗?”孔老夫子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为老爸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他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在发现坏事是(你)老爸所为,做儿子的就应该劝阻,……所以对于坏事,一定要极力去阻止,如果只是顺从老爸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呢?”从孔老夫子与曾子的对话中,进一步反映出孔老夫子并不主张一味地顺从父母。
事实上孝顺一词并非出自儒家经典,最早语出《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值得指出的是,这段话也并不是谈论孝的,而是楚庄王想让士当太子老师,士原来辞谢,但庄王非让他当不可。没办法士就请教申叔,申叔对士说的一片话就包括这几句。孝顺以纳之是指以孝顺之心对待太子。不知后来怎么就演绎成了孝顺父母了。
至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说,更是无稽之谈,纯属扣在儒家头上的屎盔子。据较真者考证,“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在正史和儒典均无可考,只是在明清小说戏曲有大量这种说法。由此也可见文学作品在意识形态中的深刻影响作用。儒家经典明明在众多秀才文人桌几上放着,而一句戏言,就然能遗祸了民众几百年。
本文作者:闲聊天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