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戏说的明朝皇帝们野史趣闻

2018-08-28 22:00:22

都觉得明朝的奇葩皇帝是最多的;其实历史考证出来的明朝皇帝也是被曲解最多的。自朱棣以后的明朝君主虽然没有那种很厉害的,也没有朱元璋朱棣父子那种雄才大略,但作为守成之君,做事中规中矩。其中也有怠政、荒唐的,但是那种超级混蛋的、特别昏庸\暴虐的是没有的。

明朝疆域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在位期间开设了宦官学校,把宦官纳入文管教育序列,这对于宦官监察系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能力无疑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最后一次也在朱瞻基在位期间完成了。但是等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的时候,出现了宦官专权的情况,就是王振,他是宦官学校的老师。后来得到朱祁镇的宠幸,在蒙古瓦剌大举入侵的背景下,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可是朱祁镇就是生于深宫之中,接受的全是怎么做好皇帝的知识,他根本没有一线作战的战争经验,下面的人也都没有准备好,朱祁镇仓促决定,凑了二十万大军北上去打蒙古的瓦剌去了。因为指挥不当,大军直接在长城内侧的土木堡城外被围。更糟糕的是朱祁镇被蒙古俘虏了。这个事件就是大明的“土木堡之变”。历史上大一统皇帝被俘虏的情况少之又少。汉高祖刘邦只有过“白登之围”,自己也没被俘;北宋虽然没有收复北部地区,但这里视北宋为大一统王朝。北宋的徽钦二宗也是被少数民族俘虏了。但是朱祁镇被俘跟徽钦二宗被俘有着本质区别;朱祁镇是自己跑到土木堡被俘的;而北宋的徽钦二宗是都城东京开封被攻破后被俘的。在朱祁镇的二十万大军被围的时候,蒙古军队只顾着抢钱粮马匹等物资,忘记砍人了,有将近一半的兵马逃回了土木堡。然后明朝中央又重新修正军队,从南京武备库调集了一百二十六万件兵器,又从通州粮仓调集大批粮食,山东、浙江等地调集部队,没多久明朝又重新武装起二十万军队保卫北京城。朱祁镇被俘并没有要大明王朝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蒙古瓦剌军队认为朱祁镇在手上,大明群龙无首,还可以用朱祁镇要挟大明,认为到了反攻大明的时机。于是集结了大批军队进攻北京城。可大明还是有智慧的,直接拥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遥称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瓦剌手中的朱祁镇对大明的威胁效用大大降低。还有大明重新集结了二十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在北京城。瓦剌兵临北京城下,但是在朱祁钰和于谦等人的指挥下,打退了瓦剌的进攻,而且各地进京勤王的不对陆续赶来,瓦剌持久攻不下北京城,又遭遇勤王军队威胁,被迫退出了关内。后来朱祁镇在于谦等人的斡旋下,瓦剌无条件释放了。回来之后的朱祁镇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继续做太上皇(其实就是囚徒)。当在瓦剌准备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明朝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坚决主战;二是主张放弃北京城南迁。当时争论的很激烈。朱祁钰最后决定死守北京。这个决定无疑是最正确的。因为中华文明经济区主要在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北京城恰恰在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最北部,瓦剌席卷京畿地区,但没有破好坏中华文明核心区。而且看地图可以清楚,北京北部有燕山山脉,往南有太行山脉、秦岭,再往南是长江丘陵地区。这些山脉很好的保护了中华文明。长城防线是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北部防线,北京城恰恰在这条防线附近,北京的气候不如南京、开封好,冬天寒冷,还经常刮大风,沙尘天气。把首都定在这里,朱家天子还是很有魄力的,从北京城往南基本无险可守,一路平坦。所以只要北京城不陷落,少数民族就无法攻据中华文明核心区。如果放弃北京南迁,蒙古就可以在北方广大地区获得充足的补给,而且南京除长江无险可守。这样做才有可能把大明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朱祁钰做的保卫北京的决定是很正确的。再看看北宋都城是今天的开封,因为幽云十六州一直没收回,根本无险可守,广大平原地区后金获得补给还是很容易的,最后直接被攻破都城,皇室一窝端。

只要北京城不被攻陷,就算越过北京攻打南部地区,那北京随时可以切断南侵部队的退路或者切断其后勤补给线。所以只要北京城不陷落,北方民族就无法威胁中华文明区的安全。在明朝历史上北京城被蒙古围攻过两次,后金围攻过一次,都没有被攻陷就是这个原因。朱家天子把国都搬到北京城是很有魄力的,正应了后人评价“天子守国门。”

有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大明走向衰败的起点;土木堡之变既没有毁坏大明根基,又没有消灭大明多少军队,最重要的是比较丢脸面,自己的皇帝被人俘虏了。说起来不好听而已。这怎么成了大明衰败的标志?

明朝前期权力结构是武将集团负责军事;文官集团负责行政、宦官以及锦衣卫负责监察。可是在土木堡之变中武将中的许多将领被一网打尽,因为朱祁镇带出去的武将都是武将中的佼佼者;因为宦官王振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他必须为土木堡之变负主要责任,王振又为宦官集团领袖,为此宦官集团变得臭名昭著,王振的党羽被一网打尽。于谦等文臣在拥立朱祁钰还有在北京保卫战中出了很大的力。朱祁钰做皇帝的时候基本只相信文臣,这就造成文官集团一支独大的局面。遭到打击的武将集团和遭到排挤的宦官集团那是十分不满意的。所以武将石亨、司礼监太监曹吉祥以及文官集团中受到打击的徐有贞(曾经主张迁都遭到打击)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这次朱祁镇复位其实是宦官集团联合武将集团从文官们手中拿回部分权力的一次政变。朱祁镇重新登基后那政变“三巨头”得到了朱祁镇的封赏;但是这种投机性的胜利注定是短暂的。武将和宦官中的多数人才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消灭;这三巨头又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石亨和曹吉祥缺乏政治斗争的能力,也没有自己的“智库”。所以文官集团中看出为问题所在,先搞掉徐有贞和石亨,最后的曹吉祥一看夺门三巨头只剩他自己的,这不对头,直接指示自己侄子曹钦起兵谋反,准备杀进皇宫,推翻朱祁镇,另立新皇帝。其实也可以用这件事来参考下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连曹吉祥都敢造皇帝的反;朱祁镇没法跟朱元璋比,但曹吉祥的力量要比胡惟庸、蓝玉小的多。连曹吉祥都敢造皇帝的反,为什么胡惟庸、蓝玉不敢?

曹吉祥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但是文官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做大,并且由此衍生出来个“文官统兵”制度,好像在说只有文臣靠谱,武将、宦官都不靠谱一样。朱元璋当时设计的亲王拥有统兵权,可是朱棣后来取消了亲王的统兵权,只有武将掌管军队不放心,朱棣又制定了宦官监军制度(就是在军事重镇设立镇守太监,在行军打仗过程中设置监军太监,主要就是监视武将以及军队状况)。但是一个土木堡之变,武将集团人才凋零,完全不够用,这时候文官集团直接把统兵权拿了过来,这渐渐形成明朝特色的军事制度:文官总指挥;武将只负责军队日常管理,打仗时还要听总指挥的;太监负责监军。

本文作者:过去即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