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历史人物——一代枭雄袁世凯野史趣闻

2018-08-22 18:30:38

一身荣装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 、“窃国大盗” ,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则为能臣,遇乱世则可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差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牌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他又是一个旧派的人物,对于衰弱已极的老大中国,他看到了重建权威的必然方向,却没有利用诸如“训政”、“专政”之名新招牌的觉悟,把自己的路走绝了。如果他没有称帝、如果他能够更具政治智慧、如果他能看清当时的局势,甚至如果他能多活十年……

很不幸,历史没有如果。正因为如此,他在同盟会诸公的描绘下成了贪婪无比的窃国大盗,在人们眼中成了签订“二十一条”谋求称帝的卖国贼,在文学作品、乃至史学著作中成了出卖谭嗣同的小丑。尽管很多人说:“这些可以有!”我们仍只能遗憾地说:“这些真没有!”

史家袁伟时有这样一句话: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而袁世凯无论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还是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无不说明一点:这个人从行为上看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一、人物简介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字慰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选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在位期间袁世凯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改革全国地方官制,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下令各省“都督”变“将军”。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未能成功。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归葬于河南安阳,享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袁林。

  • 清朝大臣,中华民国大总统

  • 墓地:安阳袁林

  • 成就:建立新军, 开矿设厂,发展实业, 捍卫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 作品: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等

安阳袁林石像生——石虎

安阳袁林石像生——石马

安阳袁林石像生——文官像

安阳袁林石像生——石狮

安阳袁林石像生——武官

二、大事年表

1859年9月16日 (咸丰九年),袁世凯生于河南省袁世凯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

1876年(光绪二年)、1879年(光绪五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

1881年(光绪七年),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当年23岁的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

1884年(光绪十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世凯随军撤退天津。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据传袁世凯将围园杀后的消息告诉忠于慈禧太后的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权并遭软禁。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毓贤,代之以袁世凯。这是袁世凯首次出任地方大员。袁到任后,对拳民加以驱散,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带,山东在袁世凯治下维持稳定,并且加入东南互保。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授袁世凯为北洋大臣,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和袁世凯一起参与废除科举制度。军事上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袁的控制之下。5月13日袁世凯奏请筹款自造京张铁路,15日,袁世凯派陈昭常、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办,10月开工。7月,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葛拉斯为教师。他还托葛拉斯代购马可尼猝灭火花式无线电机,在南苑等行营及部分军舰上装用。10月袁世凯在直隶省河间秋操,首次用电报、电话进行联络。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13日 袁世凯编刊《立宪钢要》。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调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同年,在袁世凯倡导下,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于天津成立。中国首次地方选举:天津市政选举同年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民主自治选举。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的功过是非,还要留待后人继续关注与讨论。

袁林——墓塚

好友徐世昌题字碑

袁林甬道


甬道两侧郁葱绿植

镏金大门环

参天松柏

袁林示意图

本文作者:树人教育课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