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真的是因为太子元吉的逼迫太甚?野史趣闻
本文由“星迹历史”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从大唐官方史书上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其实就俩废物,吃喝玩乐各种的擅长,顺带着还调戏李渊的后宫,而李渊还各种的稀罕建成。于是,正义的小伙伴世民不开心了,就在玄武门把他俩不成器的哥哥弟弟给干掉了。顺便把他老爹李渊给逼入太极宫,他当了皇帝。
但是真的是这样呢?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私注起居录,而他也没遇到敢写崔杼弑其君大臣,别说魏征。魏征死的早,死了还被鞭尸,所以这事也就只能过去了。而且旧唐书里各种前后矛盾,尤其在初唐那段时间的几率,让人发懵之处太多了,所以,也不可尽信,但是我们可以从太子党和秦王党两方面来看。
如果非要说李世民在军中有基础,这个其实就是个坑。因为当时李建成也在率兵攻占长安,抵抗匈奴,平定河南。李元吉的武艺也绝对不差。而李世民虽然也多年各种征战,但是,谁也不敢说他就真的能掌握军队。从战略角度说,李建成势力里的武力方面就算再不行,也和李世民相差不太远。而李世民的实际班底是天策府和十八学士,但是排除了儒学史学文学见长的大部分,其实也就那么几个人在政治上算是很厉害。代表是房杜二人,同样李建成手下也有魏征和王珪这样的人物,所以,谋士方面两人相差其实也绝不大。更何况大部分朝臣是比较支持李建成的。
并且如果仔细盘算下当时两大的势力,似乎是李建成更占优势。因为他身为太子,又负责着整个初唐所有的政治民事军事后勤方面的事情,资源真心不要太多,而且李元吉的支持也让他的势力更加庞大。如果当时李建成要除掉李世民,虽然不会太过轻松,但绝对不会太困难。所以李世民借助自己在军中声望最高的时候,屡次发起的试探和挑衅,李建成却迟迟没有动手,原因个人认为是几方面的。
一,他身为太子,而且李渊老后沉迷酒色,实际大权已经有大部分在他手里,只需要熬时间资历,把自己的班底完善,他就是天然的皇帝。所以他可以隐忍,而不去理会李世民的挑衅,但是又故意告诉李渊李世民的跋扈。李渊的意见就是分为东西二都,让李世民去洛阳。借此试探李世民,结果让李渊很不开心。所以李建成可以等,更何况他死了,他还有五个儿子,太子位稳入泰山。
二,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干掉李世民,对于自己仁义之名有很大的损害。别小瞧古代的名声问题,隋炀帝就是个代表。在古代儒家传统和黄土文明中,孝道是很重要的一个德行。甭管李渊多不喜欢李世民,一旦杀了李世民,对于李渊的刺激是很大的,到时候李渊一个不开心,把皇位传给了李元吉,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个好途径。
三,作为当时掌握军权最多的李世民,如果动用武力去拔除,成功与否不说,对于李渊来说这就是一种挑衅。毕竟,李渊才是这个帝国当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他就算再不喜欢李世民也绝对不喜欢自己的儿子手足相残。停尸不顾,束甲相攻。这是历代帝王的大忌,更何况李渊还没死,还有足够的权力去主导这个帝国。所以李建成是肯定不会动手的。
同样的三个方面,给李世民的选择就完全相反。第一,太子的位置稳如泰山,哪怕他军功再盛,一旦太子登位,必然翦除他的羽翼,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不要太多。而那时候他要造反对于整个帝国的伤害也会更大的。
第二,太子登位后只需要拉拢他的手下,就足够瓦解他的势力。毕竟一个皇帝想要安抚下政敌的手下,给予的肯定不是一个王爷能够给予的。这样子大家奋斗还不是为了当官?何况建成一直都有仁厚的名声,自然不用担心清算的问题。
第三,当时太子的班底还没建立,但是李世民的班底有了啊,这时候只需要杀建成,他的班底就可以迅速的接受一切权力,对帝国的影响最小。
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兄,弑弟,逼父退位,顺带的把自己的嫂子弟妹娶了,还把侄子们都杀完,然后自己登上了帝位。
本文作者:星迹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