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一场必将发生的事变野史趣闻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四号,公历626年7月2号。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流血政变。
地点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外。那一天他杀掉了自己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还有自己的弟弟李元吉,而后更是将两个人满门抄斩。进入皇城控制住自己的老爹,李渊。逼他将皇位让给自己。
如果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来看,这场政变是不得不发起的,因为李建成是容不得他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其实在反隋的时候,两兄弟还是很亲密的,配合也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立了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子,在宫内处理大小事务,让作为次子的李世民,在外率领武将出征。
在唐高祖看来,这样的安排没什么不妥,太子作为储君,他是不可能亲身犯险,去打仗的,只能在长安掌管行政系统。但祸根就藏在这里。
李建成作为太子,他在合法性上,能力上,威望上都不差。当皇帝也是无可厚非。
李世民负责长安以西,李元吉负责长安以东。
这样的局势看起来是很不错的,但在武德二年时,李世民居然把将在甘肃称帝的薛举灭了国,而李元吉这边他们的老家西安却被刘武周和宋金刚占领。
而老家被占领了,李渊着急了,也不管什么儿子之间的格局平衡了,派李世民去收复失地。
所以就把刚刚打了大胜仗的李世民,派到了山西,而李世民真的不负众望,一战又将山西收复。
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当时李世民在整个朝廷里的威望到达了非常高的地步。
李渊知道这样不是个好事,然后他就杀了刘文静,刘文静作为一个老臣,在李世民打薛举时刘文静是个军师的身份,功劳也很大。为什么要杀他呢?杀鸡儆猴,打压李世民。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李世民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且他非常有人格魅力,对下属也非常的宽厚。在他手下人才济济。
后来的虎牢关之战,一次性的解决了北方两个势力,这一战后,唐朝已经基本统一了天下。
而李渊就更头疼了,李世民军功盖天,怎么赏呢?当时能给的基本已经给完了。武官方面不多说,文官方面李世民是尚书令,已经是最高的了,爵位是亲王,也没办法往上加了,到最后又加设了一个官位“天策上将”。
可想而知,李世民当时在朝廷中的威望到了哪种地步,有了天策上将这个职位后,李世民就有资格建立自己的班底。权利更上一步,朝廷中一度出现了三个发号施令的人,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还有就是李世民。
文武百官为此也是头疼不已,不知道到底听谁的,到了后来发展成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
此时的平衡已被打破,李世民威望,功劳都要比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强太多,两人之间必定会有些摩擦。
而李世民从这时起就很少再上战场,因为李渊不敢再让他立军功,即使是有很难对付的敌人,也是先把李世民派上去,把对面打残了,在派其他人去收拾残局。
而身为太子李建成为了保住自己储君的位子和另一个兄弟李元吉结盟,共同对付李世民。
表面上看起来平静的局面,私下其实已是波涛汹涌。
一年,李渊带着李世民和李元吉去陕西铜川市游玩,留下李建成在京都管理朝政,而李建成不知怎么给铜川附近地区的自己的一个亲信杨文干赏赐了一些盔甲兵器。
这件事在平时看来也许就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事,但当时送盔甲的觉得这件事有蹊跷,便到李渊那里告发李建成,说太子要谋反,盔甲兵器都送来了。
李渊深知自己的两个儿子暗中已经不和,怕李建成沉不住气,篡夺王位。
李渊先将李建成关押起来,派李世民去把歼灭杨文干。
这件事看上去很不合逻辑,李建成是太子,谋反对他来说没有好处,因为等皇帝老去,皇位自然就是他的。而李世民更不可能,他可是军神级别的人,怎么会把造反干的这么蠢呢。
所以,经过后人的推测分析这件事,是李世民的手下干的。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和太子暗斗,但李世民一直没下决心造反,因为造反不是说来就来的,失败了可是要杀头的,身为亲王的李世民就算当不上皇帝,也是贵为亲王,李建成当皇帝后就算不给他权利,他的生命安全是可以保证的。
但他的部下就不一样了,李建成上台第一件事肯定是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怎么削?拿他的手下开刀啊。如果李世民当上皇帝,他们可就是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所以李世民的部下深知自己的处境有多危险,如果有机会激化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他们是不会放过的。
(李世民的两员大将尉迟敬德和秦琼被被后人誉为门神)
后来,李建成也知道如果再继续下去迟早是会出大祸的,所以尉迟敬德,程咬金,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的名将被一个个都调走了,最后李世民的天策府中只剩下长孙无忌一个能出谋划策的人。
眼看李渊年事已高,绝大部分权利已经交给李建成,长孙无忌也坐不住了,对李世民说“你到底反不反,你要是不反,我也要走了,留在这里我必有杀身之祸。”
历史上说,李建成找来一匹烈马让李世民骑,想把他害死。还有说在酒里下毒想毒死李世民,这些历史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当时就算李建成没有想害李世民的心思,但一个误会也会被双方理解成明确的敌意。
而此时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也已经激化到了极点,再加上李世民幕僚的教唆,李世民终于决定。
反了。
后来就开头之前所说惨剧,玄武门事变。
大唐王朝就此改变。
本文作者:爱谈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