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爵位者竟都是君王野史趣闻
据《孟子•万章》云:“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在此处孟子虽云“凡五等也”,但刨除天子,而又云“子男同一位”,实则为四等。而下文又曰“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就封地言之,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
而《公羊传•隐公五年》云“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则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国语•鲁语》云:“天子作师,公帅之。……元侯作师,卿帅之。……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则此处亦分为公、侯、伯子男三等
因此,我想所谓五等爵位,更多是后代儒家的理想化的构想,实则应为二等或三等。所谓二等,是公侯和伯子男,《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再如《国语•楚语》:“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都明确将公侯和伯子男加以区分。若再将伯与子男加以区别,则为三等。
而子男同级,当无异议。《左传•僖公四年》:“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许穆公卒于王事,葬礼当加二等,若以五等爵位计之,许为男爵,加二等为伯,岂能葬之以侯?由此可见,子男必为同级。
我猜想,公本非一级爵位,不过是一种尊称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在爵位而言,公与侯级别相同,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公的用法,《公羊传》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天子三公者,执政公卿是也。故周公称公,召公称公,吕望亦称太公。王者之后者,宋是也。故宋称公。除此之外,《白虎通》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如《春秋》称鲁侯为公是也。而诸侯薨,其谥号亦可称公,如齐桓晋文皆称公是也。
由此可知,“公”仅仅是一种尊称,而并不是一级爵位。按《春秋》中所称公者,一为宋公,乃王者之后。一为虞公,虞本太伯、虞仲之后,季历之兄,文王之叔,地位自然尊贵无比,因而称公。此外还有一虢公,虢国始封为虢仲,为文王母弟,其与周王室关系也非一般。
若如此,则并无一爵位名为“公”矣。
此外,还有一个“子”,遍翻《春秋》,称子者,基本上皆为蛮夷,如楚子、越子、吴子、骊子、潞子,莒子、郯子、邾子等。其立国皆在周之前。因此我怀疑子也不是周朝所定爵位,而是商朝所遗留。商人子姓,而其贵族又有以子相称者,如箕子、微子等,有没有可能这些称子的古国如莒、郯、邾等皆为殷商所封,而周克商后,只是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前所举史料,称“子男方五十里”,其实这些称子的蛮夷古国们,地盘基本上都远超过五十,因此《礼记•曲礼》称:“其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虽大曰子。”这明显是后人在“子男方五十里”的理论与历史事实之间所做的调和。
而“子”的用法,也颇为繁琐,除了可称呼诸侯外,还用于称呼卿大夫,如赵简子、如季文子。亦可用于称呼士人,如孔子、老子、孙子。而国君在特殊情况下,亦称子。譬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崤之战时,“子墨衰绖”,称襄公为子。
若此,则自国君至普通士人,皆可称为子,子的使用可谓滥矣。无疑“子”在商朝之时,应该是一个比较尊贵的称号,这从箕子、微子之称号上就可以看出,也许入周之后,周人亦有附庸风雅者,使用“子”的称呼自抬身价,从而使子的称呼泛滥?
若“子”真为周公所制定爵位之一,则以周人重礼的风气,如何使一个爵号被滥用如此?
如前文所举史料,皆以子男同级,我猜想,周人爵位制度的最低一级是男爵,而那些接受商朝封号的、被称为“子”蛮夷古国则在周天子眼中视同为男,也是最低一级,这大概就是“子男同一等”的真实意思了。
至于男爵,遍读《春秋》,也只有一个许男,孤零零的实在令人纳闷。不过它的史料实在太少,令人想怀疑也无从疑起。暂且放着吧。
如此算来,周朝爵位是三等,侯、伯、男。
本文作者:历史趣夜话(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