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最难得的太平盛世野史趣闻
看起来柔弱的汉文帝继位后,很快就安抚好大臣和诸侯王,坐稳了皇位。他把带过去的6名亲信,全都封为九卿的高官。可是自己的人还是太少,于是他又提拔了一些地方官,并下令招纳人才。
有人推荐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名叫贾谊。他见解独到,文章也写得很漂亮。汉文帝非常喜欢,让他做了最年轻的博士。贾谊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家应该要多储备粮食,才能安定;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汉文帝非常赞同贾谊的看法,下令要大家重视农业,并且自己亲自耕种,作为表率。他还好几次把农民要交的田租,减掉一半,甚至全免掉。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渐渐地,生产得到发展,粮食越来越多。
可是粮食多了,价格就便宜,农民见种地不划算,渐渐又不愿意种地了。这可真是个头疼的事啊!一个叫晁错的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如果老百姓给国家上交粮食,就可以换取爵位,也可以免罪。
这个办法简直太妙了!有钱的人家,就大量收购粮食,交给国家去换取社会地位。没钱的人家,也攒着粮食,以防万一。这样,对粮食的需求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生产多少也不够,价格自然也贵。种地就成了件包赚不赔的事。
很快,边境的粮仓都满了,出兵打仗的粮食不用愁了。然后,各个郡县的粮仓也满了,再也不怕碰上天灾饿死人了。甚至粮食太多了,根本来不及吃,放在仓库里时间太久,都放烂了。粮食的问题就彻底解决掉了。
除了粮食问题,贾谊还认为:长安的大臣们拉帮结派,势力太强;建议有封地的大臣都回封地去,有官职的必须要留下的,也要让儿子回去。汉文帝很喜欢这个建议。不过,大臣们就不高兴了,他们攻击贾谊,把他赶走了。
有许多大臣赖在长安不愿意离开。第二年,汉文帝再次要他们走,并让丞相周勃带头。于是周勃辞去丞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其他大臣没办法,也只好纷纷离开。大臣们势力太强的问题,也解决掉了。
贾谊在长沙待了三年,又回到长安。在这期间,发生了两次诸侯王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就平定了,但贾谊认为:诸侯王不管是异姓王,还是同姓王,迟早都是朝廷的对手;而且越强的越容易反,因此必须要削弱诸侯王。
汉文帝很赞同,但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就以安抚为主。比如,吴王的儿子被太子打死了,吴王很生气,从此不再上朝,想要反叛。汉文帝就说他年龄大了,赏赐给他坐椅和手杖,表示尊敬老人,不予追究,就这样把事情平息下去。
除了诸侯王,北方的匈奴是一个更大的威胁。贾谊认为:跟匈奴和亲,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要彻底解决,就应该接受他们的习性,并让他们多用汉朝的车马、衣服、美食、音乐等等;相互间多沟通交流,就能和平地瓦解掉威胁。
在汉文帝统治期间,匈奴先后换了三个单于,发动了三次大的进攻。汉文帝始终坚持和亲,主动把公主送到匈奴。被攻击时,也只是把匈奴赶出去,加强守备,并不追击。这样,双方就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汉文帝还废除了一些残酷的法令,如连坐法、诽谤妖言令、肉刑等,减轻了老百姓的痛苦。此外,汉文帝的个人修养也很好,孝敬长辈(《二十四孝》里的亲尝汤药就是他的故事)、朴素勤俭、以德服人。他是个化解矛盾的高手,被认为是中国皇帝的好榜样。
汉文帝在位23年,去世后由太子继位,就是汉景帝。汉景帝在位17年,基本延续了汉文帝的治国策略。在这几十年里,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大家就把这个难得的太平盛世,称为文景之治。
本文作者:历史观察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