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内外朝制度”详解野史趣闻

2018-08-16 22:30:24

西汉初年,所有的政治机构中,丞相的权力非常大,皇帝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也不得不听取丞相的意见。当时的窦太后想封王信为侯,但是景帝不敢自己做主张,还得邀请丞相一起商讨。当时的丞相是周亚夫,他说:高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由于丞相不同意,这件事也就作罢。

当时的丞相的权力居然能大到,可以先斩后奏,比如景帝时,晁错曾经因为某事得罪过丞相申屠嘉,而申屠嘉欲诛杀之。晁错没有办法,只好去求助于皇帝,寻求保护,而申屠嘉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

汉朝时,有相关规定,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一下的中都官和郡国官,不但如此对于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丞相有举荐权。

丞相的权力太大,已经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了。汉武帝愤慨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于是,中外朝制度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汉武帝时期,中朝的人员主要是由三方面人才构成:

其一,主要是少府官员。这类人主要是掌管皇家的吃穿住用的,汉武帝时期,将它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参与重大决策的机构。

其二,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何为加官?就是原官职外,加领的其他某种特权的官衔。这些官员主要是在重大决策时,可以朝谏奏事。

其三,就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大将军、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这些人被皇帝授予相应的头衔,参与决策。

据统计,汉武帝一朝,也就是在他统治的五十年里,总共有十二名丞相,但是得以善终的只有七个,其他五个或自杀,或被腰斩,或下狱致死。最搞笑的是,当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时,居然坚持不印绶,还顿首痛苦。

请大家多多关注“八大山人”!!!

本文作者:八大山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