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朝的厂卫制度野史趣闻

2018-08-14 22:00:30

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平民皇帝。从一个放牛娃经历人世间各种磨难到最终成长为亿万人之上的皇帝,因此深知民间百姓疾苦,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了汉家江山,取消了蒙元的种族等级制度。为了巩固国家统治,他还创新了许多的制度,比如内阁制,军户卫所制,锦衣卫。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在锦衣卫基础上又创建东缉事厂,用以制衡,这就是名震中外的厂卫制度。

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成祖朱棣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武宗时又设立过内行厂,权利又大于东西厂。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内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主要目的都是作为皇帝的耳目监视百官和百姓,厂卫制度可以说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厂卫构成:

东、西厂或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充任。东厂的官校也一直把司礼太监称为宗主。管东厂的太监称为'督主',经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或其他太监兼任。其下设掌刑千户和理刑百户。成化十三年(1477)设西厂时,以汪直领之。武宗时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因与他们有矛盾,又另设内行厂,自成系统,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隆庆元年(1567),冯保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万历初,他又以司礼监太监督东厂。万历三十三年(1605),陈矩也以司礼监太监督理东厂。魏忠贤自天启三年(1623)开始,一直兼管东厂事。

锦衣卫长官的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其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设官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除侍卫掌卤簿仪仗而外,专司侦察,名为'缇骑'。

锦衣卫:

锦衣卫的设立时间最早,前身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私人卫队“拱卫司”。拱卫司原来只负责皇帝的仪仗和侍卫等工作,后来被改称锦衣卫,除了继承了“侍卫”的责职,更重要的是被朱元璋给予了侦查,抓捕,审讯等司法权利。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锦衣卫首领是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说,锦衣卫是明朝最早的特务机构。

东厂:

东厂,由明成祖朱棣设立,全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明成祖上台后,惶恐政权的不稳固,担心侄子朱允炆尚存在人间。便任命身边的宦官心腹,成立了东厂,一来牵制锦衣卫,二来的补充锦衣卫的检查范围。原来锦衣卫虽然也是皇帝亲信掌管,但毕竟属外官,而由皇宫大内的太监掌管的东厂,与皇帝更加亲近,皇帝意图,他们更方便揣摩,而他们掌握的各类消息,往往也能更方便第一时间让皇帝知道。东厂设立之初,和锦衣卫享有同等地位,后来,宦官权倾朝野,东厂地位自然也就高于锦衣卫,连作为皇帝亲信武将的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首领都要施行跪拜礼仪。

西厂:

西厂,相较锦衣卫和东厂,设立时间较晚,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全称'西缉事厂',简称西厂。西厂的设立,纯属偶然,明宪宗年间,民间传开'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严重扰乱正常的治安秩序。于是,明宪宗派心腹宦官汪直成立西厂,探查此案。汪直为人精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狐妖的伪装者,并且还给皇帝带回了很多秘密消息,深得朱宪宗的喜爱。于是,西厂迅速膨胀,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声誉和影响力扶摇直上,势力一度超过东厂。但西厂急功好利,物极必反,不久被遣散。

明武宗朱厚照宦官势力再度兴起,大太监刘瑾不仅统领东厂,而且复开西厂,由其心腹太监谷大用统领。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西厂才正式废除,此后再未复开。

内厂:

明武宗正德初年,太监刘瑾复开西厂,然而东西两厂职权重叠,利益相同,二者争权夺利,互相拆台。对此,太监刘瑾又自建了一个机构,称为“内行厂”。内行厂由刘瑾亲自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广,甚至可以侦查东西两厂和锦衣卫权倾一时。但是同西厂一样,随着刘瑾的倒台,内行厂一样短命被废。

本文作者:史文乐见(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