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中下级官员的命运看明朝垮台野史趣闻
2018-08-14 22:00:25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后金的八旗兵,绕过辽东袁崇焕的主力,借道蒙古境内,从喜峰口突破长城,直逼明朝京城。光靠京城的防卫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崇祯急忙下旨各地派军队进京勤王。
山西巡抚耿如枸是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而步入仕途,先后任户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陕西神木参议兵备、河南遵化兵备副使等职。接到崇祯的圣旨,耿如枸与总兵官张鸿功带领五千士兵火速赶到京师。根据明朝的规定,军队到达的第二天,驻地确定下来以后就要给士兵发军饷。奇葩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兵部在第一天让这只部队守通州,第二天调去守昌平,第三天调去守良乡。三天就调防了三次,还不发给粮饷。没有钱粮肯定军心涣散,抢夺当地老百姓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兵部在这个时候不是采取补救措施,稳定军心,而是下令将耿如枸、张鸿功逮捕。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停不下来了,这五千士兵一看主将被抓就索性发动兵变溃散了,大部分去了山西落草为寇。刚愎自用、性格多疑的崇祯把两个官员判了个‘斩监侯’。虽然案件中还有很多不明之处,但慑于崇祯的龙威,没有大臣敢出手相救。崇祯四年,耿如枸被斩西市,死时年仅54岁。
(崇祯煤山自杀殉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祯没有反躬自省来考察皇权制度自带的腐败,而是一味杀戮他认为的有失职行为的官员,比如前后杀总督7人、巡抚11人。其实,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他的刻薄寡恩令文官和军队都感到深深的寒意。所以这样的兵变其实并不罕见,发动兵变的士兵大多迫于生计要么投靠了李自成,要么投靠了清军,反而成为了明朝的掘墓人。最后,他个人的悲剧和明朝的垮台也就毫无意外地注定了。
声明:文字版权归虎贲资产所有,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作者:虎贲资产(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