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阳明有多不靠谱你知道吗?三件事保证你跪服野史趣闻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中对王阳明给予了高度评价,80后作家吕峥直接就写了一本书就叫《明朝一哥王阳明》。
今天我们唠唠王阳明有多么的不靠谱。
童年王阳明:说话都不靠谱
王家是世家,据说祖上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王阳明的爷爷叫王伦,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守仁这名字就是他爷爷起的。他爷爷王伦是个读书人,有着魏晋名士的作派,喜好读书。
家里也有点钱,在浙江余姚那块那是个大户人家。赶巧了,读书人的家庭孩子也争气,王伦的儿子,也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又考中了状元,到北京做官去了。所以,这老王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

可是家中也有不幸事,孙子王阳明5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一天,有一道士从他家门口经过,摸了摸王阳明的脑袋,说了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爷爷就从《论语》里找了一段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从中选了两个字“守仁”给他起了个名来破这个不吉利。
他爷爷的意思说这个“好孩儿”我得想办法守住,守住了仁就守住了道,“道破了”把仁守住就等于守住了道,就叫他“王守仁”吧!可说来更不靠谱的是,自打叫起“王守仁”这名字来,诶!王阳明突然就会说话了。

少年王阳明:咱吹牛能不能低调点?
1481年,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上了状元,去京城做官了。
王华做了状元之后当了个五品官,其实官位并不大。但是带着“江南第一才子”的名称,王华就到詹事府做公务员了。干什么工作呢?其实就是皇家的家庭老师,专门负责给太子讲圣书的。
虽说这官不大,但养活一家人还是没问题的,王阳明就跟着父亲到了京城。父亲给他找了个私塾,让他接着念四书五经。

有一天闲来无事,他父亲就想带着他出去玩玩。去哪儿呢?到居庸关外看看吧,南方人哪见过草原啊,这个比较稀罕。
过了居庸关,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啊!他父亲就跟他讲:“当年永乐大帝朱棣五次征战蒙古,英勇神武差点把蒙古给灭了。只可惜啊!现在啊……不提啦……”王阳明看着王华伤感的样子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牛。
旅游回来没几天,他郑重其事地走到父亲跟前:“我已经决定了!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这是我的奏章,你不是经常见皇帝吗?改天给皇帝看看!”
15岁的王阳明就这么不靠谱,吹牛直接用奏折,他敢吹,他爸敢信吗?
他爸也是无语了——“别闹了孩子,这可不是玩抖音呢!”

王阳明:洞房花烛夜,骚年打坐归
父亲是当朝状元,王阳明自然就是“官二代”了,再加上家境殷实,也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
自从上次吹牛的事被父亲严厉呵斥以后,王阳明老实了一阵子。但是不久,他跟他父亲说:“我的理想是要当个圣人!”
他父亲也是没办法,说:“好好好!你先当个男人再说吧!”,于是他父亲就把他送回了老家,给他安排了一门婚事。那年,王阳明17岁。
姑娘是江西布政使司参议诸养和的闺女,说来两家还是表亲,王阳明管诸养和叫舅舅,姑娘比王阳明小,自然就是他表妹了。
诸养和这个布政使司参议是个四品官,曾经带着女儿到北京去找过王阳明的父亲,在王家住过,王阳明和表妹也认识。

王阳明就带了聘礼从浙江余姚跑到了江西南昌去接亲。诸养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打算让新女婿在这住个一年装载的再回余姚。
王阳明在南昌城成亲那天,诸养和的各路朋友、官员、亲戚都到了。亲戚朋友吹捧的吹捧,劝酒的劝酒,一会儿把王阳明喝得晕晕忽忽的。
劝酒的一波又一波,王阳明实在顶不住了,就从酒席上逃了出来。
在南昌城逛着逛着就走到了一个名叫“铁柱宫”的道观,跟道观里一个得道的老道士一聊挺开心,就聊high了。

老道士说:“你打过坐吗?”
王阳明说:“没打过!”
老道士说:“奇妙无比啊,要不试试!”
王阳明说:“试试就试试!”
老道士也奇怪,稀里糊涂把打坐的精要口诀也都教给他了。王阳明这一打坐,入道了。
这一坐坐到了夜过三更。
老丈人诸养和带一帮家丁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道观,把新女婿王阳明滴溜回去了。

这就是圣人王阳明同志颇富传奇色彩的“洞房花烛夜,骚年打坐归”的故事,你说这骚年靠谱不靠谱?
做个“剩人”比较容易,做个圣人真难啊!你得做多少不靠谱的事才能入道成圣呢?对不,王阳明?
本文作者:许先文化艺术教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