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剑平:我为什么要拍张自忠野史趣闻

2018-11-26 17:31:18

记者 严俊杰 杨洋 李德荣 朱维平

1990年,为纪念张自忠将军诞辰100周年,我市拍摄了6集电视剧《张自忠将军》。

早在张自忠将军牺牲时,一颗要向世人讲述张自忠生平故事的种子就悄悄埋在该剧策划人之一——齐剑平的心里。

7月9日,齐剑平向“寻访张自忠将军抗战足迹”采访组讲述了拍摄该剧的前前后后的故事。

从小崇敬张自忠

今年86岁的齐剑平是谷城县城关镇人。她的童年,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每天都能看见日本人的飞机在头上盘旋,能听见炸弹爆炸的声音。”齐剑平说,她亲眼看见一位小伙伴的家被炸弹夷为平地。

齐剑平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原西北军的一名修械技工,母亲是家庭妇女。平日里,父亲回家有说有笑,总是陪着她玩。可是有一天,父亲回家时却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我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说总司令阵亡了。”齐剑平当时并不知道总司令是谁,也不明白什么叫阵亡。追问了好久,她才明白,那一天,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身中多枪,壮烈牺牲。

那天,父亲跟齐剑平说了许多张自忠英勇杀敌的故事,说着说着忍不住潸然泪下。集团军总司令牺牲了,一个普通的技工却忍不住流泪。齐剑平脑海里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张自忠是个英雄!”

“自忠精神”激励她

1943年3月3日,在今河南邓州市,三十三集团军子弟学校成立。为纪念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战役中壮烈殉国的抗日民族英雄、该集团军先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学校被命名为自忠中学。“学校里有自忠堂和壮志亭,都是为了纪念张自忠将军所建的。”齐剑平说,张自忠将军的“十四条特长”作为“自忠精神”和校训,被挂在自忠堂里,以激励师生们积极进取,成为“为人类谋平等幸福”,为新社会服务的有用人才。

据齐剑平介绍,这“十四条特长”为:1、英勇果断;2、肯牺牲自己;3、韧性地战斗,不知道什么叫做休息;4、吃苦耐劳,与士卒共甘苦;5、重视军民关系;6、虚心接受部署的意见;7、重视干部培养并延揽人才;8、明是非,不将就;9。、知耻辱;10、以身作则;11、不爱钱;12、好学习;13、不说难;14、体贴部下。“淮海战役开始时,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齐剑平说,自忠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最后都加入了革命队伍。“自忠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们。

一部好剧悼英烈

上世纪80年代末,齐剑平萌发了拍摄电视剧《张自忠将军》的想法。

当时已经61岁的齐剑平开始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等外搜集关于张自忠将军的各种资料。“当时很多资料还未解密,想找到并不容易。”齐剑平说,她拿着介绍信四处寻找。一旦找到有用的史料,她就带着面包和白开水,通宵达旦地抄录。

1990年,齐剑平和3位战友一起来到宜城采访。“宜城人对张自忠的感情是非常深的。”齐剑平说,走在十里长山,随便在田间地头问老百姓,他们都能讲很多张自忠的故事。比如,张自忠重视军民关系,帮助当地老百姓修水渠;他带的部队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像一家人,等等。这些都丰富了电视剧的素材。

1990年10月初,电视剧《张自忠将军》剧本通过审查,摄制组迅速成立。“当时我三下天津,请到了著名演员孔祥玉。”齐剑平说,当孔祥玉得知将要扮演张自忠将军时,根本没有谈片酬的事儿,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拍摄期间,齐剑平和演职人员同甘共苦,生病了也不影响拍摄进度。许多演职人员分文未取,完全是来剧组义务帮忙。

1991年8月,在抗日战争胜利46周年之际,6集电视连续剧《张自忠将军》在中央二台播出,随后又在中央一台、电视剧频道和少儿频道播出,湖北电视台和襄阳电视台也随后播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张自忠将军殉国75周年。已经86岁的齐剑平四处奔波,获得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审批,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将《张自忠将军》做成DVD,免费送给全国各地的抗战纪念馆收藏。

本文作者:襄阳汉江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