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200年,只封1位铁帽子王,慈禧再封3位,有1人助袁亡清野史趣闻

2018-11-21 18:31:26

怡亲王溥静像

在清宫戏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称谓:铁帽子王。这个称谓听起来霸气十足,那究竟什么是铁帽子王呢?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其实铁帽子王是清朝开国之初,建立的封爵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从后金改为大清,正式建立了清朝。既然开国,当然要大肆分封兄弟子侄。根据军功不同,清朝一共册封了8位世袭罔替的王爵。这八位王爵又分为6个和硕亲王和2个多罗郡王。

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影视形象

清朝的爵位继承,是隔代降爵的。也就是说,第一代受封亲王,第二代继承人就降为郡王,第三代继承人降为贝勒,之后再降为贝子。然而这八大铁帽子王,则是世袭罔替。也就是后世一代代都享有王爵。即使某一代某一位王爷因事褫夺王位,也会从其近亲之中再选出一位继承王爵。

清朝初年的铁帽子王,第一代王爷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清朝的铁帽子王并非只有8家,而是有十二家。那后面的四家是如何才获得是世袭罔替的最高待遇的呢?

胤祥影视形象

一、怡亲王

自清朝开国晋封八大世袭罔替王爵之后,一直到清朝中期雍正年间,八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从入关到天下大定,都没有再封铁帽子王。这一规矩在雍正年间被打破。

大家都知道,清朝康熙晚年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皇子们之间互相倾轧,为了能登上皇帝宝座,康熙的儿子们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当时并不显眼的雍亲王胤禛,最终夺得皇位。而其夺得皇位的有力助手,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

雍正影视形象

胤祥在康熙帝在世之时,并没有受到康熙帝的重用。而雍正登基的第二天,就晋封这位一直跟随在身边的十三弟为和硕怡亲王。胤祥确实也不负雍正帝重托,虽然在助四哥雍正登基之后,他仅仅又活了8年的时间,但在这8年里,胤祥谦虚谨慎夙夜在公,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成为了清朝自开国之后又一位获得世袭罔替王爵的一位贤王。

二、恭亲王

自雍正年间怡亲王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清朝再没有轻易许出世袭罔替王爵。1850年,道光帝临死之时,遗诏奕詝为皇帝,是为咸丰帝。同时遗诏还特意点名封自己宠爱的六子奕訢为恭亲王。之后在咸丰帝死后,奕訢和两宫皇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解除了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手中的权利,此后清朝进入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

恭亲王奕訢

在辛酉政变中,恭亲王奕訢出力不少,政变之后王爵被朝廷下令世袭罔替,成为了清朝第九位世袭罔替的亲王。然而奕訢一生仕途上却几经沉浮,还曾因是否重修圆明园和同治帝意见不和,被褫夺过世袭罔替的头衔。但最终在慈禧的干预下,保留了世袭罔替的头衔。

三、醇亲王

醇亲王奕譞和恭亲王奕訢一样,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恭王奕訢热衷政治,而醇王奕譞则相对来说淡泊名利。醇王之所以能够世袭罔替,最主要原因是清朝晚期两代帝王都出自他家。

醇亲王与李鸿章

慈禧太后独子同治帝亲政不久就因病去世,慈禧在同治同辈之中选取皇位继承人,最终挑中了不爱名利的奕譞之子载湉,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而光绪帝同样无子,继承人则是其侄子溥仪,也就是醇王奕譞的孙子。

一家出两位皇位继承人,这足以让朝廷给予醇王一脉世袭罔替的名号了。醇王一脉相对于恭王一脉,结局相对较好,这也和醇王看淡名利的家教密不可分。

四、庆亲王

庆亲王奕劻

庆亲王奕劻是满清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虽然是清朝宗室,但庆亲王奕劻和皇家大宗相比,出生之时已经是没落贵族了。他的父亲绵性仅仅是不入八分辅国公,但因其过继给了庆郡王,所以地位也得以大大提高。据史料记载,奕劻本人能写一手好字,因为其书法功底深厚,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好感。

在奕劻受封郡王之后,开始进入清廷的权力中枢。此后在宦海沉浮之中,奕劻始终忠于慈禧太后的任何决策,尤其是在戊戌变法时帝后之争中,奕劻给予了慈禧太后最大的支持。为了回报奕劻的支持,慈禧太后在懿旨庆亲王世袭罔替。

庆亲王的一生被众多史学家认为是昏庸无能的,同时在其当政期间,也贪污了大量的银两。而且在袁世凯劝说隆裕太后逊位之时,庆亲王奕劻也在其中配合袁世凯,相传其曾收受袁世凯贿赂200万银元。

晚期晋封的这三家铁帽子王,清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相比开国的世袭罔替已经不足以贵。而且清朝历史上的铁帽子王,也都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被冲入历史的洪潮之中,铁帽子王也彻底成为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符号。

末代皇帝和隆裕太后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1.潘茂桐《档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铁帽子王》

2.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

本文作者:史心可法(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