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章:被褐怀玉野史趣闻

2018-11-21 17:31:13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1、字面理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关于顺其自然方面的问题,我(道)说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做到。但天下却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不愿意去做。

言有宗,事有君。

说出的话要有宗旨,做事不能脱离根本。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人们之所以无知,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道”的深刻内涵。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理解“道”的人甚少,以“道”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这就好像圣人披着褐布的衣服,而怀揣宝玉,人们很难相信他怀里有宝贝一样。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2、通俗理解

展现于世人的自然法则,其实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天下却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不愿意去做。我们抛开宇宙万物的深奥的自然法则,单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自然法则:“早睡早起身体好”、“切忌暴饮暴食”、“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色是刮骨的钢刀”等等,这些修身养性的要诀,就是自然法则,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那种遭到众人指责的人,一定是他没有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发表的观点与众人的观点相冲突,别人不接受他。而遭到众人的不接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众人之口,就代表舆论,被舆论非议后果就很难挽回了。所以,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不能脱离根本。

很多人所体现的无知,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道”的深刻内涵,他们没有顺其自然的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顺其自然的好处。所以,理解“道”的人甚少,以“道”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用今天的大白话来理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呢?谁都知道按照科学行事的好处,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科学”往往在“主观臆断”面前显得非常脆弱。大科学家高斯不就对阿贝尔的数学论文不屑一顾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不就对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百般阻挠吗?这就好像圣人披着褐布的衣服,而怀揣宝玉,人们很难相信他怀里有宝贝一样。

3、道德经

老子在本章里没有阐述什么具体内容,其实是对前面阐述观点的总结。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规律性,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辩证法观点,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个两方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4、一知半解和主观臆断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本来是“易知”和“易行”的事,而最终的结果却变成了“曲解”和“败绩”。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知”和“行”中间,多了一个“一知半解”或者是“主观臆断”。

齐景公来到已被兼并的原诸侯国纪国视察时,在其京城内发现了一只金壶,打开一看,只见里面藏着一幅用红笔写就的帛书,上书八字箴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齐景公将丹书握在手中把玩一阵之后,不禁击掌赞道:“对呀,为人行事的确应当如此。吃鱼只应吃一面,不要翻动,因为鱼腥味是能使人作呕的呀;出门时应当不骑那种跑不快的马,因为它缺少耐力,走不远啊。”晏子在一旁听了,赶紧纠正道:“这八个字说的并不是您理解的这个意思。所谓‘食鱼无反’,是在告诫国君和大臣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能将民力耗尽,否则就会损伤国家的元气;所谓‘勿乘驽马’,则是比喻国君不能将品质不好的人放在身边,委以重任,否则他们就会误国害民呀!”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解释,不觉频频点头,但同时又不解地问:“既然纪国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它又怎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这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凡是有道的国君,总是将一些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公开张贴在大街小巷,广而告之,让全国上下共同遵守,同时发动民众随时监督;而纪国虽然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却将它投注到金壶之中,束之高阁,并不实行。您想,他们这样做,能不亡国吗?”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齐桓公统治的齐国,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有道理”。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锤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我在看圣贤书,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简直出语惊人:“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代圣贤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古之圣贤给我们留下的都是文化精华,怎么会是糟粕呢?”“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劳动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的讲授给我儿子听,这个‘正好’二字,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 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我已经教我儿子30年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述这个‘正好’二字的内涵,需要我儿子自己去悟,由于他总是悟不出这个‘正好’的真谛,所以他总是做不好车轮子。”“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们感悟的知识精华,由于他们无法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他们也就无法把它写在书中,因此这些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其精华部分需要您自己去悟。”齐桓公认为轮扁说的非常有道理。

5、

违道

老子说:“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画家说:“画鬼最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那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楚平王贪恋女色,重用奸臣费无极,陷害并杀害了忠臣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尚,武奢的二儿子伍子胥逃亡。伍子胥立志要为父兄报仇。在逃亡途中伍子胥遇到了好友申包胥,在《左传·定公四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

伍子胥辗转奔波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吴军进入郢都后,大肆抢掠,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伍子胥在郢都,也为了泄愤对已故楚平王“鞭尸”。

申包胥派人劝诫伍子胥。一方面表示了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理解,但是对于伍子胥“鞭尸”的过激行为表示惋惜(这样的行为只能泄愤,引起楚国人民的不满),同时希望伍子胥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伍子胥却仍然一意孤行。

申包胥劝告伍子胥无果,便开始了他的“兴楚”大计。他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物来到秦国,在秦王宫外长跪不起,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号哭不止。申包胥的忠诚于坚毅终于打动了并惊醒了秦哀公,惊叹道:“楚有贤臣如是,吴犹欲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史记·伍子胥列传》)。成功的搬来秦国的援军后,申包胥身先士卒与吴军交战。这时越国也从吴国的后方袭击吴国,而更为重要的是,吴军的侵略行为与暴行,激起了了楚国上下的同仇敌忾。在如此形势下,吴军不得不退出楚国,楚国成功复兴。

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但是申包胥却不认为自己的作为有什么了不起,辞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左传·定公五年》)据说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让申包胥节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赏。”(《左传·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

6、追求真理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拇指和中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他俩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7、恒而后有成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向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的柏拉图。

可见,柏拉图后来成为古希腊的哲学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

持之以恒,就是做事要有恒心,不能虎头蛇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奢望一蹴而就。俗话说“功到自然成”。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怀素年幼时当和尚。见庙堂里陈列着无数书法,就立志练书法。而使他深感苦恼的是因贫穷而买不起纸张。于就种了许多芭蕉,用阔大的芭蕉叶代纸。并因而名其所居为“绿天庵”;他又找了一块木板,涂上漆,用木枝在上面写字,写了擦,擦了写,时间长了,木板也被擦得凹了下去。而被怀素写秃的笔更是不计其数,一枝一枝越积越多,堆得高高的。他把这些用秃的笔埋在一起,并风趣地称之为“笔冢”。由于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怀素成为流芳百世的书法家。

明代文学家张溥从小就喜欢读书。然而往往记不住,为此,他常常骂自己笨,可这不能解决问题。他想,惟一的办法是比别人多用些功夫。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反复地抄写。他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上一遍,边抄边读,抄后又读,读后烧掉,再重新抄写。这样重复七次,一篇文章也读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记住了。为此,他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书斋”。由于他长年累月地抄写,握笔的指上都长满了老茧。张溥正是靠了这种扎扎实实的功夫,才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文学家。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波兰。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这个学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因而“地心学”说被教会奉为和《圣经》一样的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了地心学说的破绽。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发现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轮和本轮的数目竟多达八十个左右,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科学的天体系统取代地心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的日动学说应运而生了。

约在1515年之前,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同时进行着几种运动;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此外,哥白尼还描述了太阳、月球、三颗外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两颗内行星(金星、水星)的视运动。

书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

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

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这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开创新纪元的学说,对于千百年来学界奉为定论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时代的限制。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的,具体来说,他的宇宙结构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即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须有它的边界,哥白尼虽然否定了托勒密的“九重天”,但他却保留了一层恒星天,尽管他回避了宇宙是否有限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他是相信恒星天球是宇宙的“外壳”,他仍然相信天体只能按照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运动,所以哥白尼的宇宙体系,仍然包含着不动的中心天体。

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

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更加丰富了。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衣食,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但却被主考官焦竑于落第卷中检出并拔置为第一名。现在看来,徐、焦二人都主张文章学问应该“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或许在经世致用思想上的一致,徐光启才被焦竑赏识并被拔置第一的。但不久焦竑被劾丢官,转年徐光启参加会试也未能考中进士。他便又回到家乡课馆教书。

在同郭居静交往的时候,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的消息,即专程前往南京拜访。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他从小勤奋好学,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都很有造诣,而且擅长制作钟表、日晷(gui鬼,日晷是古代一种测定时间的仪器),善于绘制地图和雕刻。三十岁从神学院毕业,利玛窦被耶稣会派到中国来传教。他为了便于同中国人交往,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习惯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了利玛窦这样一个中国名字。

徐光启见到利玛窦,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利玛窦看他是个读书人,也想向他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热衷发展他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谈起来。他们从天文谈到地理,又谈到中国和西方的数学。临别的时候,利玛窦对徐光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请求未置可否,却送给他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一本是《马尔谷福音》,讲的是耶稣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实义》,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解释天主教义的书。(1603)万历三十一年。 经过三年的考虑,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加入了天主教。

利玛窦在同徐光启见面的第二年,也来到了北京。他向明神宗贡献礼品,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门外置了一处住宅,长期留居下来,进行传教活动。徐光启在公余之暇,常常去拜访利玛窦。

1606年,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

开始,利玛窦对这个建议颇感犹豫,因为欧几里得的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拉丁文和中文语法不同,词汇也很不一样,书里的许多数学专业名词在中文里都没有相应的现成词汇。要译得准确、流畅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个姓蒋的举人同利玛窦合作试译过,就因为这个缘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废。但徐光启认为只要肯下功夫,总是可以译成的。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利玛窦也就同意了。

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徐光启对翻译非常认真,常常是到了深夜,利玛窦休息了,他还独自坐在灯下加工、修改译稿。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不知不觉地就忙到天亮。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著作。

万历三十五年(1607)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不久丧父,返乡守制。万历三十八年(16l0)徐光启守制期满,回京复职,此后除几次临时性差事之外,一直担任较为闲散的翰林院检讨。和当时一般文人官吏热衷于笔墨应酬不同,徐光启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天文、算法、农学、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从事了不少这方面的翻译和写作。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徐光启自述道:“昨岁偶以多言之故,谬用历法见推……惟欲遂以此毕力,并应酬文墨一切迸除矣。何者?今世作文集至千百万言者非乏,而为我所为者无一有。历虽无切于用,未必更无用于今之诗文也。况弟辈所为之历算之学,渐次推广,更有百千有用之学出焉。如今岁偶尔讲求数种用水之法,试一为之,颇觉于民事为便……弟年来百端俱废者,大半为此事所夺。”(《徐光启集·致老亲家书》)其中的“用水之法”,指的是万历四十年(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S.de Ursis)合译的《泰西水法》,书中介绍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种水利机械。

在此期间,徐光启还与传教士合作再次校订了《几何原本》并出版了第二版。同时他还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数学)、熊三拔编著的介绍天文仪器的《简平仪说》等书写了序言。这些序言表达了徐光启对传人的西方科技知识的看法。

向传教士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徐光启对他们的传教活动也进行了协助,帮他们刊刻宗教书籍,对传教士的活动也有所庇护。徐光启的这许多行为,多被朝臣误解,加上与其他官员的一些意见不合,因此他辞去工作,在天津购置土地,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l3—1618)间,他在天津从事农事试验,其余时间则多是往来于京津之间。这期间,徐光启写成“粪壅规则”(施肥方法),并写成他后来的农学方面巨著《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徐光启是数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多产,我们仅以徐光启学习西方科学,来弘扬徐光启“圣人被褐而怀玉”的精神。

本文作者:孟小春大白话国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