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你能静下两个小时陪他们一起朝圣吗?野史趣闻

2018-11-21 17:31:32

我哥哥生前一直说要去拉萨朝圣

结果临死了也没去成

我想去拉萨

我怕想哥哥一样到死也没去成

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借口去拖延嘴里一直念叨的事情,仿佛每天日理万机,离了自己这个世界很难运转一样,我也是这样,这部《冈仁波齐》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念叨要去看,结果拖到了现在。跟自己的预期差不多,从预告片就看出了导演的克制的冷静。

对,对于《冈仁波齐》的第一印象就是足够克制和冷静,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有点贾樟柯的味道,不管面对出生时的激动还是面临死亡时的不舍,都没有歇斯底里的叫喊。

生活其实本来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多的高潮,平静才是常态。电影的高明之处也在此,看完以后完全没有觉得有什么重要的感受,完全就是陪着他们一起在朝圣,偶尔还有点走神儿,边看边咀嚼着自己的生活,陪导演一起创作。

我相信每个人看完以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好的作品也应该是这样,应该是由导演和观众一起完成的。

很多人有一种错觉就是这部是讲朝圣的电影,是有关宗教信仰的电影,其实在我看来,有佛教信仰的反而不要去看,因为你带着宗教期待去看的话不是过于拔高作品的主旨就是会很失望,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讲信仰的片子,更不是教化人的片子。

另外,没有信仰的人我也不建议去看,因为你很难理解他们朝圣路上的所有行为,甚至很难看完影片,只会骂几句sb,然后抱怨被骗了。像我这种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宗教,与宗教又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观众最适合看,不觉得造作又不至于耽溺于其中。

那到底这部片子在讲什么?开头我已经说了,仿佛讲了很多又仿佛什么都没讲,讲了什么全看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总结一句就是:陪着影片中的人物去进行一场两个小时的朝圣,如此而已。下面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朝圣心得。

文章一开头我就引用了主人公朝圣的缘起,这就是最大的感受。杨培的哥哥每天都念叨要去朝圣,结果到死也没去过拉萨一回,弟弟说,我要去朝圣,我怕像哥哥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像杨培哥哥一样,每天都会念叨:

等什么时候了我就……

等有钱了我就……

等孩子结婚了我就……

等退休了我就……

……

结果只有等我死了,我就可以做想做的事儿了。我们总是过于拔高自己在别人心中自己或者社会角色中的地位,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自己每天念叨要做的事,可是每天念叨的不才是我们觉得重要的事吗?

有大部分人会说,你不吃了,不喝了,不要家庭了,每天光顾自己,还有没有什么责任?

当初高晓松就出了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歌就引起网上大量谩骂,什么你有钱谈诗和远方,我们这些人还得搬砖生活,扯淡!诗和远方从来就是一种生活状态,没有这种状态的人就是有钱了也只会在家数钱。

可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我还不能理解吧,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仿佛没有个买房买车的目标都很丢人。

每个人都拼死了去追求物质生活的极限欲望来换取所谓的安定,但却是物质越丰富越害怕失去,希阿荣博堪布曾说过:“有的人在颠沛流离中过着安定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宅离逃离一生。”

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假如你死了,世界就不转了吗?给自己一个解脱也是给别人的解脱。我们老了以后应该坐在椅子上抱着孙子孙女讲讲年轻时候走过的路,而不是在临走前还在后悔自己没去过哪里。

影片中所有的朝圣者都有借口放下朝圣这件事,但他们还是走上了朝圣之路。令我感动的是当他们的拖拉机坏掉时,果断选择了放弃,选择人拉着东西,因为朝圣才是最终的目的。

还有来自四川雅安的夫妻俩,心疼驴,在平路上自己拉车让驴歇着。朝圣或者说修行的目的不就是追求善良嘛?心中已有这种善良,朝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终点是冈仁波齐山,但所有人到达终点后都是平静的继续磕头,并没有那种享受成功的激动,修行的终极目的不就是让心安静吗?

我们平时就是拥有太多的目的性了,所以每次取得一定成果以后总是兴奋不已,接着会定下更多更大的目标,直到实现不了而痛不欲生,反而忘了最初设定目标的心情。

忘了所谓的成功吧,过程其实更重要,如果结果重要的话,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还活这么长时间干嘛?

杨培老人最后死在了冈仁波齐山下,侄子说,他是有福报的。

安静的闭上眼,然后被天鹰把自己带回自然,没有像哥哥一样带着遗憾离开,他是有福报的。

如果你在看这篇文章,你可以静下心来陪他们一起来一场两个小时的朝圣吗?

我沏好茶,斟满酒,等着你的诉说。

(图片均来自作者去年青海朝圣拍摄)

本文作者:梦醉春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