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敢于发动叛乱的“底气”在哪里?他是如何成为一方霸主的?野史趣闻

2018-11-14 13:02:19

我们都知道,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安史之乱,这一次叛乱长达8年之久。对于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后人给出了很多种说法。有学者说是因为唐朝不平等的少数民族制度,也有说是因为中央集权的松懈管理才让安禄山有机可趁。今天我们并不是要讨论安禄山叛变的原因,而是想说安禄山能够发动叛变的底气究竟在哪里?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旦地方政权发展庞大,就会造成军阀将领拥兵自重的现象。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地方势力的控制自然就会减少,甚至是失去控制,致使他们分割独立,安史之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对于安史之乱,我们就要从唐代中期开始说起。唐朝在各地的藩镇势力一直都处于一个相互牵制的平衡局面。自从边疆节度使的防御体系完善之后,由于这些边关战士为了抵御外敌,常年驻守在唐朝边境一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两股藩镇势力。一个是以范阳和平卢为核心的东部藩镇势力,另一个就是以河西和陇右为首的西部藩镇势力。这两股藩镇势力一直都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向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也一直处在受控于中央政府的状态下。可是如果朔方、河东这两股藩镇势力如果融入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就会使他们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唐玄宗的边关政策造成这两股势力从西部独立出来,这使得安禄山得道了河东势力的融入,势力也就越来越大。

在唐朝年间,边境战事连年不断,主要是发生在唐朝政府和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在东部地区,主要面临奚、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而在西部,面临的则是突厥、突骑施和吐蕃这些少数民族。唐玄宗登基以后,在东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各打了一场仗。在东部地区,派遣唐朝名将薛讷率军征战,结果唐朝军队节节失利,损失惨重。而在西部,对战的则是吐蕃大兵,虽然唐朝军队获胜,但也损失了不少兵马。可是纵观这两场战役,唐玄宗得出结论,那就是西部地区的威胁远远大于东部地区。这就导致了唐玄宗在往后的边防策略上,开始将作战重心逐渐移向西部地区。

公元727年,河西边关将领王君率军攻破了在青海地区的吐蕃军队。虽然这一次唐朝军队获胜了,但并没有完全巩固唐朝政府在西部的局势。就在下半年,吐蕃军队攻破了瓜州城,不仅如此,还抢走了城内的战备物资,并且抓获了王军的父亲。可在后来和瓜州刺史张守珪的战斗中被击溃,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再一次率领大军攻破了吐蕃军队。公园729年,朔方节度使攻占青海石堡城,吐蕃大势已去,于是派遣使节前来议和,西部的边关战士才开始逐渐稳定。在这几场战役中,陇右和朔方这两股藩镇势力相互扶持,因为如果不合作,根本无法击溃吐蕃大军。就这样,西部藩镇势力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巩固。

可没过多久,东部地区的边关战事开始发生了变化。突厥等少数民族开始侵犯唐朝边境,节度使薛楚玉领兵征战,结果惨遭失败。这也让唐玄宗开始将西部战区的重心转移到了东部边防,并且调遣了很多骁勇善战的将领来到东部,例如派遣了张守珪出任幽州节度使。那么在东部地区,这些边关将领又是如何形成一个稳固的利益集团的呢?公园714年,唐玄宗在幽州设立了节度使,共有范阳和平卢2股藩镇势力。虽然平卢也有节度使一职,但形同虚设,通常都由范阳节度使兼任。就这样,2个位置却由一人担任,再加上东部地区战事不断,少数民族大多都是以骑兵为主,为了抵御外敌,东部边境的将领往往就成了一人统领。最后也就造成了节度使“久任兼任”的现象。

久而久之,一个将领统帅多个藩镇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安禄山以外,还有很多将领都是如此,例如王忠嗣,封常清等人,都是兼任多个节度使。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两股潘振势力形成以后,就开始上演了对中央政府权力以及资源的争夺战。在这两股势力中,西部地区的势力相对比东部地区要强,但是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为了牵制住东部地区势力的扩张,西部藩镇势力就会想方设法扩张自己的势力和权力,从而向东发展。那么相对的,东部藩镇也是如此,为了能够抑制住对方的势力不断向西扩张,他们自然也就会将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向东部扩张。这样一来,朔方和河东就成为了他们争夺权力的关键所在。

西部藩镇首先崛起,这对东部藩镇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能够吸引唐玄宗的注意力,为了避免拥兵自重,唐玄宗一定会对西部藩镇施加压力并予以打压。在安排各个节度使的问题上,唐玄宗就已经费尽心思,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藩镇势力越过中央皇权。安禄山也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一直在东部藩镇任职,并且十分稳定。并且每一次入朝面见皇帝的时候,都虚报军情,迷惑唐玄宗。这也让安禄山的地位节节攀升,势力也就越来越巩固了。

所以,现在就能很好理解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底气究竟在哪里。在历史发展的演变中,安禄山的藩镇慢慢崛起,自己的地位也日益牢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可以和中央政府对峙的实力。有了强大的兵力,也是安禄山会选择发动叛变的原因之一。

本文作者:小升聊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