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宦官可以杀死皇帝,但为什么明代的宦官,却杀不了皇帝呢?野史趣闻
唐朝的宦官可以杀死皇帝,但为什么明代的宦官,却威胁不了皇帝呢
宦官专权弄朝,做为封建王朝的顽疾一直相伴相随,只是时轻时重罢了。如秦始皇的亚父嫪毐,东汉灵帝时的十常待,使诸葛丞相失去统一中原大好机会的黄皓,唐玄宗朝的高力士,害得明英宗被捕的王振,还有明天启帝时被称做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等等。

直到清朝,总结了前朝教训,立下了太监永不得于政的铁定律条,这种现象才得以终结。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朝中格局所决定的。在皇权之下,还存在:外戚、朝臣、宦官各利益集团。他们即互斗又相互制约,平衡关系一旦打破,朝廷定会出乱。而皇帝多站在宦官集体一边。
皇帝贵为天才,但也是孤家寡人,唯太监终生相伴。而太监多为幼年阉割进官无背景的贫家子弟,不会威胁皇权。但这种信赖一旦过了头,便生出了宦官集团的干政弄权。

只有象汉武、唐宗、康熙这样的大帝,朝纲独断,精通帝王之术,驾驭群臣及各种势力于股掌之中。真正做到的何其少也。唐后期的宦官为何对皇帝有拥立废杀大权,而明朝太监为何不敢呢?唐自玄宗安史之乱八年,其根基已经动摇。其子肃宗即被宦官李辅国拥立在灵武登基的,整个朝堂仅二十五人。

后虽平定了叛乱,还都两京,表面一统的唐王朝己是尾大不掉、各地方政权已属事实独立的割据势力。王朝实质控制也仅两京及周边地区。没有外戚、朝臣势力的有效制衡,宦官集团已一手遮天。自德宗后,十位皇帝都是

明朝自开国至灭亡的276年,一直是大一统的江山。外戚、朝臣势力很大。虽朱元璋始,建立了东厂,赋预太监监视百官的很大权力,至成化帝又设立了西厂,以监视东厂,他们共同的主子是皇帝一人,其实就是皇帝的鹰犬。尽管很威风,但终究是奴才,其生死全在皇帝一句话或一念间。怎敢有胆量过问皇帝的家事,那才真叫活得不耐烦。

其实跟太监权力大与否无关,主要还是看个人影响力的,这是由周围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在古代,太监权力大到乱来的人很多。比如赵高,比如汉灵帝十常侍等等,都是权倾朝野,可以废立皇帝的人。之所以明代太监不具备此能力主要还是社会价值观在改变!
宋代以前,由于民风开化,太监的地位虽然尴尬,但是还是享受人权的,人们不会把太监当成是异类。明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诞生,这类学术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体。宋朝以前,实际上整个社会体系是相当民主的!男人,女人,太监其实并没有很大被区别。
寡妇可以再嫁,太监可以娶妻。这时候人实际上很开化。不介意给太监当儿子,比如曹操的爷爷曹嵩就是太监。不介意给太监当手下,太监也就权倾朝野,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但是宋朝以后就不同了!宋朝的程朱理学把太监归类于不是人,所有人开始以太监为耻,这直接压缩了太监的权力。
这时候虽然太监可以很有权力,但是内心里对太监是不以为然的,没人愿意给太监当手下,这直接导致正常人与太监二选一的时候人家都选皇帝,不选太监。不同的朝代,皇帝给予宦官的权力不同,先说说唐朝吧。

唐中后期,皇帝昏庸,而且政权也不稳,宫廷内倾轧厉害,政变频繁,潘将作乱和大臣的不忠,使皇帝对宦官依赖程度日甚,而宦官们大都巧舌如簧,很得皇上欢心与信任,给他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参与政事,这样,宦官一步一步做大,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基至连皇帝的废立,生杀大权都被宦官掌握,真是细思极恐之事。
再看看明朝。明朝有两大派系,一是文官集团,这一集团掌握着军权,是朝中事物的决策者,皇帝有时的决策都要由文官们左右,比如某个皇帝想重立太子,但由于文官们的阻止,硬是二十年都未能如愿,为了牵制文官们的一支独大,于是明朝的宦官在皇帝的扶植下,也成了气候。

但明朝皇帝给予其的权力有限,只是监察监视军队和朝臣的动象,没有军队指挥权,他们与皇帝是利益一体的,虽然有东厂西厂内行厂等机构,但他们的存在还得依靠皇帝,失去了皇帝的庇护,文官集团分分钟可灭了他们,所以,虽同为宦官,但没能出现象唐朝那种情况。虽然明朝也有过刘瑾,魏忠贤等作乱,但没危及大明江山。
本文作者:微拍号(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