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国教-萨迦派「藏传佛教」野史趣闻

2018-11-14 11:32:58

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三怙主'的红、白、蓝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萨迦寺座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 萨迦寺有四件珍奇的宝物,即贡布古如(由竹青白瓦巴从印度请来的依怙神像胶)、朗结曲丹(由大译师帕白洛扎瓦修建的佛塔,塔里经常出水,被视为神水)、文殊菩萨像(系萨班的本尊像、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本尊佛像),四大奇宝中三件是佛像。萨迦寺的镇寺之宝是当年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一个黑木匣子,匣中有一只硕大的白皮书海螺,寺中僧人视其胜于生命,只有宗教吉日才开启木匣,捧出海螺由高僧吹奏。萨迦寺仅唐卡就存有3000余幅, 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其中有—‘部“方经”,长、宽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堪称佛教中之珍宝。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1034~1102) 藏传佛教萨迦派创始人昆·贡却杰布贡却杰波【宝王】,北宋熙宁六年(1073)创建萨迦寺,亲任寺主。以该寺为中心,以卓弥·释迦益西的'道果教法'为宗旨,创立了萨迦派。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萨迦派在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恶念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你把自我感建立在外在稍纵即逝的事物上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 任何事物在停止或消失后,就不复存在。)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道果法在密宗的立论,是持'明空无执'和'生死涅盘无别'之见,即亲证内心实相。要求修行者在内心生起明为心的性相,空为心的自性,于明空双运中直指体认本元俱生智慧之心,不为迷乱走失,使一切迷相悉现为智相,一切所现皆能转成生死涅盘不二之妙用。得此真实觉受,即能达道果密法究竟

  色龙生根翁述(第十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生于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区,他曾远赴厄旺寺等地,在十八位译师跟前求学四种密续、显密十大明学等等,并修建了尧龙加寺,在萨迦寺当主持人。把格鲁派传播到蒙古,是蒙古王朝的国师。于公元1499年在萨迦寺圆寂[1] 。【他曾经转世为'宁玛巴教'的法王-- 结尊生根翁述,在'宁玛巴'的教派中,他是最高的领袖和伏藏法王。伏藏法王生根活佛致力于传播发展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与雍仲本教,传造噶举派大手印密法,伏藏了大量的宁玛巴教与雍仲本教经书。从象雄带来了佛教并传播于吐蕃,将格鲁教派传播到蒙古。及门弟子遍及藏传佛教各大教派 】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

第一祖贡噶宁布

萨迦派的第一祖是贡噶宁布(1092--1158年)。任萨迦寺主持主持萨迦寺达四十七年之久,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意即萨迦派的第一大师。

第二祖索南孜摩

萨迦派的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贡噶宁布去世后索南孜摩继任父亲法位,不久便将法位即萨迦寺主持职位。因而索南孜摩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修炼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藏传佛教界;同时,他还娴熟藏族文化五明学,即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因明学和内明学。

第三祖扎巴坚赞

萨迦派第三祖是扎巴坚赞(1147--1216年),他继任兄长索南孜摩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他在十一岁时讲说《喜金刚》等密法,震惊周围人士,曾在睡梦中修习三续经函,由此不学而自通三续。札巴坚赞从绛胜达瓦坚赞处受梵行优婆塞戒,从此不食酒肉,成为一名严守戒律的高僧。

第四祖贡噶坚赞

萨迦派第四祖是贡噶坚赞(1180--1251年),他是贡噶宁布最小的萨迦派寺庙里供奉的佛像儿子柏钦沃波的长子,从小跟随叔叔札巴坚赞学佛习法。贡噶坚赞于1204年在他二十三岁那年,从克什米尔大师释迦室利处受了比丘戒,并学习法称的《量释论》等七因明论,以及《现观庄严论》等经论,贡噶坚赞在藏传佛教后弘期成为一名既娴熟因明学、医药学、工艺学、声律学和佛学(包括般若、中观学、戒律学、俱舍论等显宗经典以及行、事、瑜伽和无上瑜伽密宗四续部),又精通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当时藏族地区贯通此十个学科(一般称十明学)的学者,则称班智达。萨迦贡噶坚赞就获得这一称号,即萨迦班智达。萨迦班智达作为一名大学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佛学著作和文化论著。诸如《三律仪论》、《正理藏论》、《贤哲入门》、《乐器的论典》、《修辞学》、《声明学》、《萨迦格言》等佛学和文化经典著作。

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室阔端大汗之邀请到达凉州,并同阔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以此奠定了元朝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向西藏各个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们接受条件归顺元朝。最后萨迦班智达不负重托,圆满完成西藏归顺元朝的重任,但他没能返回萨迦寺,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第五祖八思巴

萨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1235--1280年)。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因而萨迦班智达是他的伯父。八思巴十七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成为萨迦派第五祖。1253年,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薛禅汗,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拜见八思巴,先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1255年,八思巴回藏从康区迎请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比丘。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时年二十三岁的八思巴为首组成。其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如新造佛像、灵塔,以及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中的甘珠尔部。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1276年,八思巴从大都抵达萨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护送,在途中专为真金著述并讲授了《彰所知论》,此经有汉译本,收录在大藏经中。1277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纳塘寺附近),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的盛大法会,史称'曲弥法会'。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总共产生十几位帝师,随着元朝的灭亡而终止帝师制。

本文作者:小狗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