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民国为什么没有恢复汉服?野史趣闻
自古以来在中国,服饰就不单单是人的穿衣打扮这么简单,首先它是民族的象征,如永嘉之乱,北方沦于胡人之手,晋元帝避乱渡江,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这里就用“衣冠”,也就是服饰来指代汉民族;满清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令,需留辫子,着马褂,许多汉人因为反抗而被杀,因为满清的做法不仅仅只是更换汉族人的衣服这么简单,而是要使汉族人丧失对本民族的认同,以利他们统治。所以服饰是民族的象征,地位举足轻重。

魏晋南北朝服饰 男

魏晋南北朝服饰 女
其次,即便在本民族内部,服饰的变化更替也蕴含着其他的意义,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服饰上由长袖改为胡人的短袄,以利马上作战,使原本衰弱的赵国强大起来,这里服饰就被视为改革的象征;清末,由于满清政权腐败,国人崇尚向西方学习,穿西装也成为了文明进步的象征。所以服饰还有其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黄飞鸿身着西装
满清刚灭亡时,人们的穿着可谓五花八门,男子有穿西装的,长衫的,马褂的,女子有穿旗装的,洋装的,褂裙的,而北京城里留着不少的皇族,还穿着前清的官服。由于人们穿着各凭喜好,在正式的场合和外交活动中,也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有人穿着长衫去赴外交晚宴,而当时的国际惯例是着燕尾服。所以1912年北洋政府颁发了《服制条例》,以规范人们在正式场合中穿着的礼服。外交礼服还好规范,因为当时国际上早已约定俗成了,白天礼服是西装,晚上礼服是燕尾服。令人头疼的是国内正式场合的礼服,由于在中国服饰蕴含着太多复杂的意义,为了怕引起各方的反对,所以北洋政府采用保守的做法,迎合当时社会人们最普遍的穿着习惯来制定礼服,规定男子以对襟马褂为礼服,女子礼服是褂裙。而当时明亡已经二百多年,汉服已经消失了太久,汉族人对这一本民族服装早已陌生,因此当时社会上无人穿汉服,自然汉服也就根本不在礼服的考虑之列了。

对襟马褂

褂裙
然而即便《服制条例》的制定小心翼翼,推出后不久,还是引起了反对的声浪,它只考虑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穿着习惯,而没考虑人们当时的排满心理,出于对前清的厌恶,许多人反对以马褂这样的有满族特点的服饰来作为礼服,汉服也就在这时重新回到了人们视界之内。而且这个时期,袁世凯正准备着要恢复帝制,从文化、政治等一系列方面鼓吹帝制,鼓吹复古,汉服是复古的象征,也在其宣传之列,袁世凯自己复辟的当天,也是身着汉服。所以民初有一小段时间,掀起了汉服热。

袁世凯称帝
然而不久后,袁世凯死亡,帝制复辟失败,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涌现出了批“尊孔复古”的思潮,汉服被当做了复古和帝制的象征,成了迂腐落后的代名词,被当成了批判对象。而当时渐渐流行开来的中山装,由于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力,成了进步和文明的象征,越来越多人穿着。所以在1929年国民政府新订的《服制条例》中,中山装成了男子的礼服,而女子礼服则是由旗装改良而成的旗袍。从此后,中山装和旗袍也取代了汉服,成为了我们的民族服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终民国余下的年头,也再没有人提倡穿着汉服。

孙中山
如今汉服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有许多人出于复兴中华文化的原因而崇尚它,也有很多人因为别的其他理由而反对它。小编觉得,现代的社会崇尚自由,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不可能再出一部《服制条例》来规范全体中国人的穿着打扮,所以对于汉服,个人自己喜欢穿就穿,不喜欢穿就不穿呗。喜欢的与不喜欢的,大可以唇枪舌剑的辩论,但不要用行动去强迫限制别人穿与不穿,那样做,严重的话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汉服
本文作者:印象派喵呜(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