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曾经是官方认证的“移民中转站”野史趣闻

曾经的移民中转站---莆田
文:闻道 图:全景
在今天的潮汕民间,他们还会有人说起,我的祖籍是莆田。为何?一个小小的莆田,能有移民发散到遍布广东沿海及海南各县。都说莆田是很多地方的移民摇篮,那这一方水土养育的群落为何曾经能成为移民中转站了?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这一块长满蒲草的海岸边,莆田,被人相中,成为人们的逃亡地。时间如同木兰溪的流水,静静地流淌在南北洋平原上,人来人往。
战乱南迁,成了人们的逃亡地

《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罗先入闽。”
中原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西晋末年,多事的北方,使中原汉人难以生存下去,于是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南迁浪潮。当然这一次的南迁,除了福建,也有直接迁到广东及其他地方的。
莆田人文发展较早,历来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不少,所以成了大部分的逃亡的首选,当然那个时候的莆田还属于古代泉州管辖。
福建的第一大姓,“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迁入的,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谓盛极一时,林禄的十六代裔孙林披生了9个儿子,全部当了刺史,历史上称为“莆田九牧林”。
中原回不去了,于是南迁的他们在这里建起了巷子,记录起了故事。
比较出名,移民潮呼之欲出

到了宋朝,行政区划的确立、农耕经济的发展加之科举文化的蓬勃,使莆田一度成为闽中重邑,随之而来的人口与土地供需、海丝之路的延伸以及文化外扩的诉求等诸多因素,向莆田移民的人越来越多。
南宋末年,蒙古挥师东南,莆田在陈瓒、陈文龙叔侄的坚守下苦苦维系,后城破兵败,幸运逃出的后人则继续带领乡众辗转至漳州、潮州等地,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后来蒙古人又杀到漳州、潮州,所以到潮汕的莆田人又辗转到了海南。
“官方认证”移民中转站

那么这个官方认证的“移民中转站”,从何说起?
元末年,朱元璋打败了元朝统治者和各路农民义军,建立了明朝。
但是因为打了这么多年的战,人都变少了,地变少了,也没有生产力,皇帝打完了胜战,当然想恢复国力,其中一点举措是,把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
比如潮汕那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可跟元朝打战的时候,由于反抗激烈,所以人变得非常的少。那时中原地区战乱方息,瘟疫又起,所以大家伙都想南下。
皇帝虽然倡导奖励移民,但是时局还不稳当,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响政权的稳定。所以对移民有严格的管理,在全国几个重要的移民必经之地,设立类似现代移民局的机构。
意思就是你想南迁到哪里,必须先到我指定的地方集中报道,等候官府放行,然后才能去周边的地方。
因为莆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所以成了“官方认证”移民中转站。所以大批从中原南来福建的移民,便纷纷涌来莆田县。有的来了作短暂的停留,有的就直接在这里生根发芽。
所以,这就是明朝时,莆田成了著名的中转站的原因。
三种形态的对外移民

莆田作为移民中转的其中一个重要点是战乱,那么同样重要的是:莆田人先进的文化输出。
在宋,元、明等几个朝代,那时起,莆田科甲鼎盛,当官的人非常多,文化先进,官员上任后落籍外地,很多到了潮汕一带。有很多官员到了潮汕一带就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种中转算是一种文化输出吧。
最后还有一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行下,也有些移民是因为贸易经商,又移民到南下到粤琼。
莆田,成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移民地,也是重要的移民中转站,这千家万户的迁徙奔走,带走的唯有一击即碎的回忆以及前路未卜的宿命,却留下亘古不息的潮汐。
@看莆田
本文作者:看莆田(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