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后是何下场野史趣闻
孙传芳是直系军阀首领,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外号“笑面虎”,号称“东南王”,是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大军阀,1935年11月13日被侠女施剑翘三枪毙命。
1925年秋,奉系军阀张宗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为争夺安徽、江苏的地盘展开战争,时任奉系第二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的施从滨奉山东督办张宗昌之命迎头截击。施从滨率军南下时,孙传芳曾连发三封电报要施同他合作,但施不予理睬,反而孤军深入。在皖北固镇的交锋中兵败受俘,被孙传芳枭首于蚌埠车站,示众三日。后来施剑翘的三叔以同乡名义将施从滨尸首运回安徽桐城埋葬,并赶到天津给嫂子和侄女报信。死讯传来,年仅20岁的施剑翘就立志为父报仇,手刃仇人。
施剑翘的复仇之路漫长而艰辛,开始施剑翘指望堂兄施中诚能够为其父报仇,但是施中诚反而劝阻施剑翘打消报仇的念头,施剑翘愤怒之下和他断绝兄妹关系。1928年施剑翘嫁给了声称能够为其报仇的同乡施靖公,到了1935年报仇之事一拖再拖。施剑翘眼见此人指望不上,带着两个儿子果断离开了施靖公。施剑翘意识到报仇假别人之手都不靠谱,从此她苦练枪法,决心自己亲自动手为父报仇。
孙传芳作为北伐战争重点打击的对象,实力消耗殆尽,投靠张学良打算东山再起也不得要领,从此寓居天津,晚年笃信佛教,经常去居士林听经。1935年11月13日,在佛堂上施剑翘对准孙传芳的后脑勺射出了第一发子弹,紧接着又朝他的太阳穴和腰部各射一枪。三枪结果了一代枭雄的性命,施剑翘时年隐忍和等待终于手刃杀父仇人。
孙传芳被刺杀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当天下午6时,《新天津报》发出号外,报道了“施从滨有女复仇,孙传芳佛堂毙命”的特大新闻。次日,天津、北平、上海等各报都以头号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全国轰动。
1936年入狱11个月的施剑翘被中华民国特赦出狱,那么轰动全国的杀人案为什么能够不了了之呢?原因无外乎一下几点:
第一、舆论支持。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但是封建孝道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施剑翘的行为被解读成为父报仇的大孝行为,《新天津报》就曾刊登文章《亲爱的同胞,赶快奋力兴起吧》公然盛赞她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呼吁特赦。当时正值女权运动轰轰烈烈的大潮之中,全国妇女会,江宁、扬州、江都妇女会等团体和组织都为其呼吁奔走,赢得舆论支持。
第二、法制建设不完善。中国近代法律源于西方,更多是取自日本的翻译和著述成果,但是现代法治建设不足三十年,况且时值动乱年代,法律制度不完善和法治理念尚且未能深入人心。在一个现在法制健全的社会,故意杀人的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可能入狱11个月就草草了事的。
第三、军政要员的呼吁。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张继、宋哲元等人出面救援,呈请国民政府予以特赦。
第四、孙传芳的军阀身份。据说就是军统假借施剑翘之手除掉了孙传芳,孙传芳的行踪,施剑翘使用的勃朗宁手枪(普通人不可能搞到这种手枪)都是军统提供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孙传芳好友杨文恺和部下马葆珩的证实。
被特赦出狱的施剑翘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组织并参与捐款、后勤服务等工作,1979年病逝于苏州。
本文作者:荒畦秀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