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独轮车?野史趣闻

2018-11-11 20:02:16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中原,期间需要经过秦岭九道,路途遥远运粮不易。经过三次北伐后,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很好的解决了运粮问题,支撑起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那么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的运输工具,能够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据中科院专家考证,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

你好,我是木牛流马!

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叔,听到这个专家论证,我的内心是崩溃且拒绝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从《三国志》记载来看,木牛流马应该是两样东西:陈寿撰《三国志》文字清晰,言简意赅,若都是独轮车没必要冠以“木牛”、“流马”区别对待。诸葛亮北伐那么多次,加起来也不过二百来字,三国不少人连传都没有,木牛流马的描述文字比陈到都多。如果木牛流马真是独轮车,陈寿不会记载这个事,要知道秦朝时就有独轮车的记载——鹿车,即使是改良版的鹿车也不会特意去记载,最多在地方志或者县志记载下。

而且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用新科技木牛运粮,曹魏一方甚至发生误判:诸葛亮没有辎重,不久就会退兵。甚至一些重臣鼓动曹睿烧上邽的麦子,烧完诸葛亮抢不到麦子就会退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明帝纪》引魏书曰:初,亮出,议者以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帝皆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

魏国那么多重臣,没有人认得独轮车(某些人嘴里在工程学造诣超出诸葛亮一百倍的马钧此刻就在朝中啊)?就算不知道鹿车,虽然这个运输装置只有一个轮子,但是轮子+板子+麻袋+人力推动,我觉得魏国斥候还是能判断出来那是运粮的辎重。当然专家们能不能判断出来,我就判断不出来了。

来转我舌头啊

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对比诸葛亮的另一发明——损益连弩,陈寿的描述和命名非常到位:损益者,增减也;连,相接而不断。也就是说陈寿把这种弩弓命名为可以增减的接连不断发射的弩。虽然今人对诸葛连弩的原理还在争论,对“损益”为何解还在争论,但至少可以确定这是一种弩——虽然诸葛亮当时叫这种弩为元戎,但陈寿依然称呼为损益连弩。

也就是说,即使木牛流马真的是独轮车,且魏国无人认识独轮车,且陈寿知道这是独轮车了之后还坚持要记载,那么我相信陈寿会记载类似:XXX车。有轮有板,鹿车在前,依陈寿行文风格,一个“车”字肯定跑不了。

最终陈寿以“木牛流马”来记载,相信只会有一个原因:原理太复杂了且不是以简单的滑动来省力,陈寿搞不懂,只能以原文命名。说木牛流马是“独轮车”,“扁担车”,“滑轮飞盘”的,我觉得还是歇歇吧;不仅小看了诸葛亮,也藐视了陈寿,更不曾结合史实——没有一处有“轮”,也无一处有“车”,倒是行走用“步”,满篇“足脚”!

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引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本文作者:凉茶话流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