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罪不至死,为何诸葛亮非要杀他,背后有什么难言之隐?野史趣闻

2018-11-10 22:34:12

马谡失街亭罪不至死,为何诸葛亮非要杀他,背后竟隐藏着惊天秘密

文/小八

三国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桥段可谓脍炙人口,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执意弃水登高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导致街亭重镇的失守,最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全线溃败。诸葛亮为了整治军规,不得已斩杀了马谡以儆效尤。那么问题来了,马谡丢失街亭是否一定要处死呢?

答案是否定的,马谡丢失街亭固然可惜,但是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当时蜀汉正处于人才凋敝的特殊阶段,如果每个打败仗的将军都要处死的话,那还有谁愿意为国出征呢?所以马谡并非一定要受死,他可以戴罪立功亦或是被贬谪、被流放、甚至被充军,但是其罪未必至死。

那么诸葛亮对马谡的失守又是什么态度呢?小编认为诸葛亮打从心眼里根本不想杀死马谡,有什么证据呢?诸葛亮斩马谡后大哭就是证据,试想假如马谡是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大恶之人,诸葛亮还有必要三番五次的为其哭泣吗?那么诸葛亮既然不舍得马谡,为什么还要执意杀了马谡呢?我们先来了解下马谡这个人。

马谡荆州人士,家中排行老五,上面有一个哥哥唤做马良,马良自幼便和诸葛亮交好,并和其兄弟相称,有点类似于刘、关、张三人的感情。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马良马谡等诸葛亮挚友,自然而然地也随军归到了刘备帐下。马谡年纪尚轻,加之长年跟随在诸葛亮左右,诸葛亮有意培养马谡,两人实乃师徒关系。

街亭的重要性诸葛亮自然知道,为何放着大将魏延、吴懿不用,反而派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马谡前往呢?况且先主刘备在临死前还曾深情款款的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堪大用,难道诸葛亮都忘记了吗?其实诸葛亮此次用人确实动了私心。上文提到了马谡的哥哥马良,马良才智过人,辅佐刘备平定荆襄之地。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兵东吴为其报仇,却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惨败而归,途中马良不幸遇害。诸葛亮平日和马良兄弟相称,诸葛亮的心情和刘备失去关、张二人无异,自然是十分的悲痛。所以对跟随自己出山的马谡格外的照顾,虽说是有私心,但也算得上是人之常情。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吧。

并且马谡确实有才干,《三国志·襄阳纪》记载“谡死,于时十万之众为之流涕。”值得注意是马谡死后不仅诸葛一人在哭,而是有十万军士都为马谡的死去而伤心。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马谡并非是大家所想的那样不堪,他和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截然不同,否则在军中也不会有此威望,将士们更不会因他的死而悲伤。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出结论,马谡虽失街亭但罪不至死,诸葛亮也并不想让马谡死,那么为何最终还是挥泪斩马谡了呢?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呢?

其实在蜀国内部有两大集团,一个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一个是以李严为首的益州集团,两大集团素来互相制衡,刘备托孤的时候曾明确的说出让诸葛亮主内(政治),李严主外(军事),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完遵照刘备的指示办事,而是内外兼修,独揽军政大权。益州集团本来就对诸葛亮不满,正愁找不到诸葛亮的把柄呢,此次事件正好可以借题发挥,说不定还能免除诸葛亮的军权。

马谡虽是诸葛亮的亲信,但是假如诸葛亮对他网开一面,那么日后该如何领导益州集团的将士呢?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严惩马谡以正军纪。《孔明传》记载:“亮戮谡以谢众。”大家注意这个“众”字指的是谁呢?小编觉得应该是指以李严为首的益州集团。诸葛亮以马谡的死,换取了军心稳定,在两大集团中做到了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事后诸葛亮。

马谡之死诸葛亮确实是情非得已,但是又无可奈何,试想身为蜀国的丞相,眼睁睁的看着昔日跟随自己出山的兄弟身首异处,而自己却又无可奈何,其中滋味无以言表。事后诸葛亮个人承担了此次北伐失利的全部责任,还向刘禅申请自降三级,以儆效尤,可见其无私耿介的宽广胸襟。

参考文献:《三国志》、《襄阳纪》

喜欢三国的友友欢迎点击关注,我们坚持每天更新,力求带给你不一样的三国趣事。

本文作者:尘述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