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用赵括替换廉颇,赵国有机会赢吗?野史趣闻
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对于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拥有特殊的地位,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之多,战况之惨烈,以及战后秦军大将白起对赵国俘虏的态度,都让后人感叹。在我们的印象中,赵国输掉这场关乎国运的战役,是因为赵王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赵国名将廉颇。那么,如果赵军的主将没有更换,赵国有机会赢下这场战争吗?今天小编和大家分析一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战争的起因。其实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一场原本与赵国毫无关系的战争,当时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大概在河南沁阳位置),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的本土联系完全切断。韩国看了看实在是打不过秦国,就想让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与秦国,以期望秦国罢兵。但冯亭不想降秦,反而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

赵国国君非常心动,就招来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非常清楚上党郡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并不建议赵王接受上党郡。但赵王并未直接表态,之后又找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这两人表示应该接受上党郡,毕竟这十七座城池即便是发动百万大军,积年累月劳民伤财也不一定能有这么大的收获,现在有坐享其成的机会,就应该抓住。这两人的建议甚合赵王心意,赵王决定派人接管上党郡。

赵王的决定对已经视上党郡为囊中之物的秦军,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秦军的主将想的就是来都来了,不能就这么回去,直接在这里把赵国也打服了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了。其实,就两国装备来说,赵军还是占优势的,当时的赵军已经使用了铁质装备,这在剩下的各国中还是独一份儿。但是亲兵的战斗力却更强,商鞅变法之后的军功制度的激励下,激励了秦军士兵的士气,抹平了与赵军装备上的差距。

赵军的名将廉颇在与当时的秦军交手时,也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还被秦军占了两个据点,有四名尉官还被秦军给俘虏了。初战实例让廉颇认清了与秦军的差距,选择避其锋芒坚守不出,这让秦军与赵军的战线僵持了下来。秦军为了达到自己的作战目的使用反间计,使赵国用赵括替换了廉颇。到任之后的赵括放弃了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术,主动寻求与秦交战,结果兵败身亡,致使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俘虏。

那么如果没有赵括替换廉颇的插曲,赵军会赢下战争吗?小编认为也不会赢,当时赵王之所以更换主将,不只是因为听信了谗言,而是当时赵国的国力比秦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廉颇的打法虽然没有大败的可能,但赵国也无法支持廉颇的持久战,再打下去,赵国就被拖垮了。赵括接任后的主动寻求秦军决战,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当时赵括失误的地方是因为不知道秦军已经秘密更换了战神白起,所以败的彻底,但就算是廉颇在,也只是延缓失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失败的结局。

本文作者:史海钓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