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没能成功“先发制人”的秘密原来在此!野史趣闻

关于公元626年奠定“贞观之治”的玄武门事变,我们今天的“正史”多来自宋代《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里的记载,而非简单地依据《旧唐书》,这显然是从历史公正角度方面考虑的,毕竟《旧唐书》里的历史是李世民作为胜利者的历史。
然而,无论从《旧唐书》或《资治通鉴》里,我们都注意到了事件中有“再三不彀”这样的字眼(《旧唐书》: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资治通鉴》: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

即便是《新唐书》里也是如此记录:元吉引弓欲射,不能彀者三。在新华字典中,“彀”者为“使劲张弓”,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李元吉是还没有成功向李世民射出弓箭的,他是“三次拉弓都没有拉动,导致弓不上弦”,而非某些故事版本所传的“射了三箭都没有射中”。

彀,拉弓的含义
至于李元吉为何“再三不彀”,史料没有直接记载,后人猜测他是只是因为一时紧张失措、不够冷静而致,而李世民也简单地使用了“再三不彀”这描述,含糊掩饰了许多事情。

李世民:本来就是个保命之举,你们都想多了!
于是我们有了今天“玄武门事变”的通俗版本:
李建成与李元吉经玄武门(唐内廷太极宫的北门)入朝,待走到临湖殿(玄武门外偏殿,为入朝必经之路,证明尚未进入玄武门),李建成发觉不对头,正想拔马跑回东宫时,李世民在玄武门城楼下出现,对他喊了一声(内容不详)。
李元吉正要拉弓射向李世民,无奈三次都没拉开,这短短瞬间里,李世民一箭射杀了李建成。随后,尉迟敬德等七十人自玄武门外两侧的“北衙”杀出,将李元吉射下马(尚未死)。
李世民射杀兄长后一时失措没控制好战马,战马跑向西侧树林,树枝将李世民刮落马下,一时无法起来。李元吉赶了过去,夺过李世民的弓箭(他原来的弓箭因拉不开显然已丢下),要以弓弦勒杀李世民。
尉迟敬德赶到后,李元吉见势不敌,正想跑回附近的武德殿(即齐王府,玄武门外西侧的宫殿,为李元吉居所,与东宫相对应),被尉迟敬德射杀。事变发生后,齐王府及东宫的二千援兵迅速赶到,在玄武门外城楼下与张公谨等人发生了战斗,尉迟敬德则跑去向李渊禀报“作乱”事实,让李渊下令制止东宫与齐王府护卫的抵抗。
至此,整个玄武门事变过程就大致水落石出了:事变发生在玄武门外,李元吉首先想“先发制人”杀死李世民,但由于“再三不彀”,拉弓三次均失败,导致错失良机,最后引致事情逆转。
我曾在之前的其他文章中详述过这个我率先提出的论点,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仅抛出个大致的观点框架而已。

李世民对魏征说:若非常何是我的人,这次就载你手上了!
在探究李世民为何能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的过程中,史学家根据魏征的资料找到了玄武门守卫中郎将常何这个人。作为李建成的幕僚,魏征曾建议其将常何收拢为麾下心腹。而魏征不知道的是,早在瓦岗寨时期,常何就跟李世民交情匪浅了!

李元吉:难怪了!本公子总不至于差劲到如此胆怯失措呀!
最先确认常何参与玄武门事变的史学家是陈寅恪,要是没有他在巴黎图书馆发现的常何的墓志铭记录“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再三不彀”的秘密估计就无从推论。

陈寅恪(1890-1969)
如此一来,一方面作为李建成的心腹,另一方面又是李世民的故交,常何在玄武门之变里的作用就显得关键了起来。根据大量史料的记载,李元吉力气不小,箭术了得,要说他会在关键一役中因为“紧张”而拉不开弓,还真是很说不通,而且是“三次”都没能拉开!
根据以上分析,事情关键就是常何的“北门之寄”具体内容了,可惜这方面史料不足,已经难以确凿考证,但我们还是据此推测:应该是常何利用作为李建成心腹的身份,对李元吉常用的弓箭作了手脚,比如说,把弓箭换成了“大膂力”的硬弓之类。这样才有可能导致弓箭“三次都拉不开”。
如果说这样的“秘密”尚属虚构,但相比更多其他的玄武门之变版本,它因为有了史学家陈演恪的资料佐证,因而显得更具有说服力了,而且对于“再三不彀”这个秘密,常何的存在,确实就是唯一说得通的理由了!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说法呢,欢迎热烈讨论!
本栏目内容均为“坊间五千年”结合资料的原创,图片部分来源网络,观点均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阅读转发及评论!
本文作者:坊间五千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