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霸王为何没有创造出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军事奇迹?野史趣闻
刘邦被项王封为汉王后,被困在巴蜀之地,心有不甘,刘邦的部队多是来自老家沛县和关中,将士都强烈就要求打回关中去,通过萧何的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整顿兵马,谋划夺取关中。韩信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一举占领关中三秦之地。此时项王正在镇压齐国田荣的反叛,刘邦趁着项王陷于齐国战场无法自拔之际,一举攻占河南、河北之地。这时刘邦拥有了河南、河北,关中,巴蜀之地,有了和项王争夺天下的实力,以前被项王欺负的阴霾一扫而光,心情极佳。
齐国不断的反叛,项王不断的灭火,导致后方彭城空虚,刘邦听从谋士陈平的意见,兵分三路共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攻占彭城,刘邦志得意满,夜夜笙歌,军中弥漫着十分乐观的情绪,刘邦做梦也没想到的是,项王率领三万精锐火速回援,趁汉军没有准备,迅速突破汉军多处大营,汉军极其恐惧,顿时大乱,仓皇逃命,互相踩踏死伤无数,刘邦一路逃到荥阳,有了坚城保护,刘邦才算暂时保住性命。不过以前归汉的诸侯王复叛又归了项王,刘邦又一次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彭城之战经过图
幸好有萧何在后方筹集粮草,补充兵源,韩信在前线与强大的楚军不断周旋,刘邦才算勉强稳住了阵脚,从此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为了彻底击败项王,刘邦决定派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韩信率军灭魏灭赵灭燕灭齐,如摧枯拉朽,占领北方大片区域,大有包抄项王后路之势。
刘邦和项王双方在荥阳地区展开拉锯战,荥阳最终被项王攻破,刘邦只得退守广武,在广武和项王继续对峙,这就是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
项王与刘邦对持于广武长达十一月之久,后方粮道又时常被彭越骚扰,英布又在围攻楚国寿春,项王进退不得。刘邦虽占优势,但未等到韩信和彭越的援兵,也不敢和项王决战,于是项王刘邦进行和谈。和谈结果看起来十分满意,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双方各得一半。征战奔波了数年的项王以及楚军,此时总算是舒了口气,他们想着:战争结束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精疲力尽的项王和楚军兴冲冲的往楚地行进,急切地想与妻儿老小团聚。狡诈的刘邦与其臣属可没这么信守承诺,在张良与陈平的建议之下,会同韩信、彭越、英布再次共同伐楚,自己更是亲率十万汉军追击饥疲交困的楚军,试图给予楚军最后一击。不过,项王的霸王之名毕竟不是徒有虚名,听闻汉军背约追击,便在阳夏停止前进,等待刘邦。刘邦追击到项王不远处时,韩信、彭越等人的支援尚未赶到,于是便也停止了前进,毕竟刘邦还是不敢和项王正面对抗,他对项王有天生的恐惧症,不过项王在战场上掌握战机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发现了刘邦的行迹,便挥军反击,将刘邦打了个大败。悲催的刘邦只好退守陈下,筑城固守,张良于是建议刘邦给予韩信及彭越更多封地,这样两人才会积极服从命令,刘邦听从了这一建议,将陈以东之地皆封给韩信,封彭越为梁王。韩信、彭越随后果然迅速出兵,配合刘邦的军事行动,三面围剿孤立无援的项王。垓下之战因此得以展开。

垓下之战经过图
汉四年十月,项王正与刘邦在陈地对峙之时,齐王韩信率大军南下,首先攻破彭城,俘虏楚国柱国项佗,随后一路西进,攻破沿路各大小城池,直逼项王军队后方。项王无奈,为免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随即向垓下撤退。十一月,项王率兵九万向垓下败退,韩信则统率齐、汉大军一路追击,此时,叛楚的周殷、英布、彭越也均已赶到,刘邦于是命令韩信统率所有军队约三十万,对项王的楚军继续追击。勇猛的项王也知道逃跑不是办法,于是停止撤退,整军备战,准备与韩信进行决战。韩信也布置好阵势,以孔将军在左,费将军居右,韩信自己坐镇中路,刘邦居于后军,韩信又派周勃、柴将军率军在刘邦之后作为保护。

布置完毕,韩信率军向前,中路军遭到项王猛烈的攻击,韩信不敌后撤。不过就在项王想要继续追击之时,两翼却受到孔将军、费将军的袭击,楚军渐成劣势,韩信又趁机回军反击,楚军三面受敌,终遭大败,这也是项王生平为数不多的失败战役,不成想一次失败便将走向无可挽回之地。项王遭遇大败,全军筑壁自守,韩信也不着急进攻,用三十万大军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深知项王及楚军战斗力之强的韩信,虽然占尽优势也没敢对其猛攻,反倒是以“攻心之术”对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折磨,他令汉军及各诸侯军都在夜里唱楚歌,思乡心切的楚军士兵顿时厌战程度剧增,战斗力迅速下降。而项王也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心里已然丧失了斗志,不过英勇的项王还是带着自己的八百骑兵冲出了层层的包围圈,一路逃至乌江。回望身边只剩二十八骑,眼见自己的霸业已然凋零的项王,最终做出了一个让后世文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乌江自刎。死后尸首被汉军分抢!一代推翻暴秦的盖世英雄就此落幕,年仅31岁。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段诗史。

两千多年过去了,再来分析项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韩信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让项王被陷于重重包围之中,以优势兵力消耗楚军。其次楚汉战争长达数年,项王身边的猛将要么反叛,要么被杀死,项王逐渐势单力孤,所以这次再也没有能力上演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了!
本文作者:读史老僧(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