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科举制度之前,是如何选拔官吏的野史趣闻

众所周知,从唐朝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一九零五年才被废除,前后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科学、文化、思想进步做出了辉煌的贡献。在进入近代社会,科举制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走向终结,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那么在科举制之前,中国的王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是靠什么人治理的呢?
在古代封建世袭时期,天子分封诸国,天子和分封诸国都是世袭制,所以官永远是官,百姓也永远是百姓,这个无法改变。你一出生下来没有选择就是百姓,同样的,也没有选择,就是当官。所以当时做官是靠出身的,如果你心怀抱负却想做官,除了造反没有任何出路。到了秦的商鞅变法,开始大规模的扩充军队,战场上只要活下来的人,都会升职。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步步升迁,这就有了军人从政的先例。其次也是富人从政,谁有钱,谁也可以当官。比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人吕不韦,就是利用奇货可居最终谋到了相国的职位。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在这个乱世中,使中国的阶级人员来了一次大变革。之前被秦国打击的其他国家的贵族也都开始起义造反,其中有一个出身最底层的街头小混混刘邦成了皇帝。刘邦以及其亲属就成了汉代最大的贵族阶层,跟他一起打仗的兄弟也都转变了身份。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有了太学,当官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太学读书,如果政府需要有人当官,就从这里开始挑人。当然成绩好的人,会更为皇帝重用。这就打破了贵族世袭制,但是也属于官僚集团。
在唐朝以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从地方上选举人才,历史上称为乡举里选。基本的流程就是,某地的官员会挑选出当地的五好青年,推荐到中央做官。在当时,地方经常向中央推荐人才,一般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新皇帝登基、老皇帝死了,这时中央会要求地方推举人才来当官吏。还有一种情况是遇到灾荒、瘟疫等灾祸,这一般表示政府失职,遭受天谴,会向地方推举贤人。还有一种是遇到特殊的任务,会进行人才招聘。比如皇帝需要派人出使西域,需要一些精通外语、地理知识等的人来完成任务。还有一种模式是选举孝廉,就是察举孝子廉吏的。这种政府有时并不注重这种形式,应选人也不会太踊跃。但是有时候皇帝会抱怨说偌大一个州郡,连一个孝子也选不出,官吏经常会受到斥责。所以一般每年各地都会选出一个孝子来充数。但是这些察举出来的人进了政府,没有关系网,也没有背景,因此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唐代,开始出现科举制度,人们通过统一的大规模的考试进入仕途,这种形式基本打破了贵族阶层的垄断,而且在今后的历史中我国的人文科学开始兴盛。
本文作者:五千年的风和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