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辽金鼎立上百年,西夏游牧民族竟用高科技让中原王朝汗颜野史趣闻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迅速衰落,“天可汗”的声威渐消于无形之中。原先臣服于唐朝的西北游牧民族纷纷自立,五代和北宋时又无力经营西陲,混乱的政治环境给了党项族和西夏王朝崛起的机会。
“党项”是我国西北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于公元1038年,在兴庆府(银川)建立了“大夏”,又称“太白上国”(宋金辽称其为“西夏”)。

西夏在四战之地立国,和周围关系十分紧张。西夏与北宋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同时又灭亡了甘州回鹘、凉州吐蕃;也曾与北方霸主辽国、金国兵戎相见,最终覆灭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之下。
作为一个人少、地少、兵也少的小国,西夏竟然屹立西北长达190年之久,比北宋、金国、南宋时间都长,仅次于辽国。国运如此长久,常常为后人所惊叹。
西夏的崛起与党项人好斗尚武的民族性格分不开。党项人发源于青海、四川和甘肃交接的苍茫草原,史书记载:“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与各族政权缠斗上百年,党项最终形成了“人人习骑射、乐战斗、耐饥渴,其视冒矢石,蹈锋刃死,行阵若谈笑然”的民族性格。

游牧民族尚武不足为奇,但西夏却有异于常人之处。在西北众民族中,党项可以说是被上天眷顾的民族。因为拥有鄂尔多斯和河西走廊最优质的牧场,党项马自唐朝时就名满天下。
除此之外,西夏境内有黄河贯穿南北,还有祁连山雪水,为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人们常说“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
党项人最厉害之处在于统治者特别会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武装自己。李元昊建立西夏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积极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西夏不仅文人士子“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衣冠”,而且还全国广办学校,并以科举取士。

在社会生产方面,西夏努力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经验,同时借助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大力发展工商业。据记载西夏鸣沙洲御仓储米上百万石,“财货殷富”可见一斑。
物质富裕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军队装备精良。西夏最精锐的部队莫过于由党项贵族子弟组成的“铁鹞子”军团。《宋史·兵志》中说“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
战斗时,西夏常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

对于铁鹞子的强悍战斗力,宋人曾发出感慨:“贼始纵铁鹞子冲我军,继以步奚,挽强注射,锋不可当,遂致掩履。”两军对阵时,宋军自认取胜的唯一办法是趁铁鹞子渡河时,“当其半济击之,乃可有逞”。
撑起“铁鹞子”的是西夏高超的冷锻工艺。《西夏纪》中说“夏众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更是清楚地说道:“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

由于冶铁技术高超,不仅冷锻甲享誉天下,西夏剑还一度成为宋朝的“尚方宝剑”。“汴京失守,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王)伦乘势径造御前曰:‘臣能弹压之’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
夏国宝剑毕竟只是身份的象征,西夏的神臂弓自宋神宗时期传入后,立刻被宋军上下奉为“神器”,韩世忠、吴玠等名将都曾用神臂弓创造过战场佳绩。

靠着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游牧民族的骑射技艺,西夏最终成边陲一小部族发展成足以与辽、金、宋相抗衡的强大政权。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西夏丰富的骑乘、兵革、粮草和人力同时也激起了蒙古人征服的欲望。
本文作者:史料不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