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者诸葛亮,他是如何教育刘禅?刘禅才能保持蜀汉政权野史趣闻
新三国中刘禅是一个喜欢玩蛐蛐,连高祖本纪都背不完整的笨蛋形象,为何刘禅会成为这种样子呢?除了资质问题外,就与刘禅接受到的教育有关了。

古时候,妻子的工作主要就是相夫教子,刘备也不例外,刘备常年在外征战,教育刘禅的工作只能落到他母亲甘夫人的身上,甘夫人这个人还是有智慧的,可惜在刘禅三岁的时候就病逝了。之后,刘备去了江东的孙夫人,然而孙夫人年纪轻,又喜欢舞刀弄枪的,对阿斗的教育自然是谈不上。何况,东吴还想让孙夫人把阿斗带回东吴,借此来威胁刘备归还荆州,幸亏赵云张飞拦截,才将阿斗救了下来。因此,刘禅母亲这一块没有给他什么好的教育,至于刘备就更加不谈了,从拿下荆州后就一直没闲过,先是打汉中、在是讨伐东吴,最后夷陵大败,刘备没几年也去世了。所以,刘备也没有时间教阿斗。

那么阿斗的教育怎么办呢?刘备请了个人来教阿斗,这个人就是谯周,谯周可以说是川蜀之地的儒学大师,可惜谯周这个人人品不咋的,他原来是刘璋手下,看到刘备强势就劝说刘璋投降,因此也成了刘备的座上宾。首次北伐,谯周也是第一个反对的。后来邓艾兵临城下,谯周又怂恿刘禅开城投降,差点没把姜维气死。所以说,如果让谯周来教刘禅,效果肯定不一定好,实际上谯周对刘禅的影响并不算大,说白了谯周虽然是太子家令,但其实就是个管家。

影响刘禅最深的,应该还是诸葛亮了。原因要从刘备托孤的时候说起,根据记载,刘备在病逝前,曾经和刘禅亲自谈过教育的问题,他先告诉了刘禅自己的教育观点,让刘禅多看看汉书、礼记、六韬、商君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随后,又谈到了诸葛亮关于教导刘禅的态度,诸葛亮希望刘禅多看看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几本书,刘备还告诉刘禅,本来诸葛亮已经将几本书都抄好了,可是路上丢失了,让刘禅再去找诸葛亮要一份。此外,刘备还告诉诸葛亮自己死后,要让刘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推荐给刘禅的这几本书,历朝历代的学者们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以儒家代表来说,君主想要治理天下,应当以仁义为主,应该多看看儒家的学术著作,比如刘备说的汉书和礼记。

后世很多人认为史记是最成功的史书,实际上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加承认汉书的地位,汉书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推崇道德礼仪,符合儒家的思想,而史记呢带有比较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很多人说史记是谤书,就是因为个人感情太浓厚了。礼记也是古代皇帝必读的书籍之一,因为礼记中介绍的礼仪相对比较全面。

六韬据说是姜子牙所作的兵法,讲了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调兵遣将。商君书是商鞅的代表作,商鞅的依法治国的思想在商君书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是刘备推荐给刘禅的书。而诸葛亮推荐的申子是教人如何分辨外表与实际,韩非子的中心思想和商君书差不多,管子则教人如何在进退之间讲究平衡。诸葛亮推荐的这些书都是教刘禅如何去利用权术,维护好自己的统治。相对于诸葛亮推荐的书籍而言,刘备的显然更加全面,一个帝王不仅要讲礼仪,这样才能更好的收揽人心,还要懂兵法,懂得如何管理部下,治理天下。

但是,刘备忽视了一点,就是刘禅自身的缺点,如果单单学习仁义,刘禅自身平庸软弱的缺点就会无限放大。如果继学仁义又学权谋,刘禅一时间可能接受不了。诸葛亮推荐的书虽然比较偏激,但更加如何实际,着重强调法学的教育,让刘禅能够多学一点权谋之术,好来平衡掉他自身的缺点。

其实,这就和东吴孙权吕蒙的故事一个道理,孙权没有将自己年轻时候研读的儒家学说推荐给吕蒙,而是推荐他多看看兵家作品以及前朝一些著名的史学著作,这是为什么?因为孙权需要吕蒙尽快成长为能应对当时紧急军情的大将,一切讲究务实,所以孙权才会推荐吕蒙看孙子兵法、六韬、左传之类的书籍。诸葛亮对刘禅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掌控蜀汉政权很长时间,这与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可以说是有一定关系的。
本文作者:聊历史的清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