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各地军阀趁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野史趣闻

2018-11-10 16:31:23

导语:安史之乱后,各地军阀趁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

大家好,之前小编给大家说了在唐朝末年,李隆基的干儿子安禄山因为李隆基待自己恩重如山,刚开始是没有想着要反唐的,他本打算等李隆基死后他再反,只是杨国忠屡次的垢陷他,他被逼走投无路狠狠心才决定造反。而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的老命,先后派出了历史名将高显之、凤长青、哥舒罕出关缴逆,没想到这几位都是银样腊枪头,中看不中使,全都都被安禄山在半路上给收拾了,随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字号为“圣武大皇帝”。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讲接下来李隆基的大唐帝国又会发生的一些事情。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范阳、平鲁、河东等三道节度史安禄山,打着清除奸臣杨国忠的旗号,纠集西契丹,世伟各部,以及本部兵马15万大军,号称雄兵20万,气势汹汹的杀过黄河准备灭掉李隆基,成就他安氏的万代基业。由于天下成平日久,十年不见刀兵,军民人等各安旧业,谁也不会想一场塌天大祸,向他们袭来。安禄山起兵南下,河北河南军民震骇不已,乱兵所到之处军民望风而逃,河北一代土崩瓦解。恶耗传来李隆基差点没被吓死,同关若再失守,大唐将灭啊,为了不做梁武帝第二,李隆基除了逃跑第二个选择,不过李隆基安禄山二人像极二百年前的萧炎和侯瑾,唯一不同的是萧炎饿死台城前还见过侯瑾,并痛骂侯瑾忘恩负义,而李隆基和安禄山则是山水迢迢,永无相见之日。

杨国忠是蜀人,自然怂恿李隆基逃到西川,虽然陇西是李主之地,但是陇西地势平坦,不如蜀中地行险要易守难功。唐至元年六月,唐明皇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嫔妃美人儿、贵族大臣狼狈的朝西川逃去。最可笑的是,逃就逃了居然还弄个“西征”的名号,安禄山在东边造反,他却向西亲征。李隆基活到这个岁数还要受折磨,说来也是可怜的。西逃路上吃尽了苦头,让李隆基终生不能释怀地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杨玉环在马嵬坡被哗变的士兵逼死,杨国忠也被乱兵所杀,李隆基好不容易跑到了成都,庆幸自己终于不必做梁武帝了,实在不行就做刘备吧。

而这年的七月,黄太子李恒,没有经过李隆基得同意,公然称帝,并封李隆基为太上皇帝,李隆基是顾命要紧,把这副烂治愈子就甩给儿子,唐至德元年六月,安禄山的燕军,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场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但是随之也陷入到低潮,安氏起事注定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而不是改朝换代,排除所谓唐朝气数未尽的宿命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安禄山等人面前的不再是封常青这些水货,而是郭子义、李光地等人为代表的大唐名将。安禄山天生不是皇帝的命,一年之后被儿子安庆绪给杀掉,安庆绪又被史祠铭杀掉,史祠铭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史朝义又被陛下李怀先杀掉。

一大乱就此收场,虽然平事实上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各地的军阀称势而起,自掌军政大权,开始武装割据,奉唐朝皇帝为精神领袖,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藩镇割据,忠唐之士,藩镇之祸也没有彻底的解决掉,虽然唐宪宗时,平定淮西,藩镇着实老实了一阵,但是这不过是狂潮汹涌前可怕的平静而已。李隆基虽然最终回到了长安,但是受尽了儿子,李恒和太监李辅国的气,加上思念杨玉环,他心力交瘁,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寿78岁。虽然他有幸没有做梁武帝第二,但是巍峨千古的大唐帝国实际上在他的手中是彻底的葬送了,这个罪名李隆基要永远的背负下去。李隆基死后大唐帝国也丝毫没有复苏的希望,仅仅十三天之后威赫一时的大太监李辅国发动政变,捕杀汉后张氏,越王李贞等人。

唐代宗李豫继位后,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唐朝衰势可见一斑,唐大历十四年五月,当了十七年皇帝的李豫病死了,皇太子李适继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在位时代不算短,在位26年。贞元21年正月德宗皇帝隆誉去世,儿子李讼继伟,唐顺宗李讼不满一年,在任内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让明臣王淑文进行改革,因为这次改革触动了宦官集团和权贵集团的利益,而被皇太子李忱联合两派打倒,王叔文本杀,王丕等人被贬为永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可惜唐宪宗对外有余对内不足,宦官集团势力在唐宪忠时日渐做大,干预军政国事日坏,元和十五年正月,李忱死于宦官陈鸿志之手。这也开了唐朝宦官杀皇帝的先河,影响极其恶劣。有史家说唐宪宗在位时还算是唐朝真正的中心,就元和年间的形式来说也不算是真正的中心,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没过几年,大唐王朝便在历史中摇摇欲坠。好了今天小编就先讲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关注哦。(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作者:螳螂教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