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提出这十项主张,条条在理,哪个皇帝照办都能打造开元盛世野史趣闻

唐玄宗李隆基当上皇帝并不容易,他先后两次行动,铲除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两派,才并夺取了大权。此时,唐朝距离贞观之治已经过去了太多年了,频繁的内耗让这个朝代再也经受不住风雨飘摇。此时的唐玄宗找到了在同州担任刺史的姚崇。
经过一番长谈,姚崇表现得从容自若,将当时的形势、困难和治国方略说得清清楚楚。尽管遭到许多大臣的激烈反对,然而唐玄宗依然要拜姚崇为相。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姚崇却让唐玄宗答应他做到十件事,否则不能从命,这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说”。

从内容上来看,这十件事并没有多少新意,然而它却让唐玄宗心悦诚服地接受,由此打开了开元盛世的大门。它整理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任何皇帝能够做到,都能缔造一个辉煌的盛世。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一是为政先仁义,这是国家根本,也是封建社会采用儒家学说的基础。然而在很多朝代,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其中包括武则天执政时期。只有以仁政来治理天下,国家才没有暴虐之气,才有平和稳定的气象,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二是不求边功,但凡有作为的皇帝,往往好大喜功,盲目发动战争,以求开疆扩土,青史留名。实际上,在北方苦寒之地,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既不能发展农耕,又不能迁居人口,反而需要大量将士的献血来灌溉,也要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撑。隋朝亡于征伐辽东,汉武帝过于穷兵黩武,也差点将江山赔掉,姚崇希望以此为前车之鉴。
三是中官不预公事,这是有鉴于汉朝的教训,不让宦官干权。宦官作为皇帝最为亲密的人,又没有对后代子孙的责任心,凡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如果让他们干预朝政,就会导致政局的混乱。这一条,唐玄宗做到了,他所信赖的高力士虽然得宠,却始终不敢干政。只不过他的后世子孙没有做到,让唐朝成为了阉患最为严重的朝代。

四是国亲不任台省官,这其实限制了宗室的权力。历代对于宗室,总是复杂的心态,一方面认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一定会为朝廷出力,另一方面又认为他们以宗室身份,更可能盯上皇位。姚崇建议以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以及西晋八王之乱为鉴,控制宗室权力。
五是行法治,即王公犯法与民同罪。平心而论,做到这一点很难,即使是姚崇在几年后也为两个不孝儿子姚彝、姚异说情,也为极力营救过接受胡人贿赂的亲信赵诲。但是,这一点也是清明政治最需要跨出去的那一步。
六是租庸赋税之外杜塞贡献,这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除了正常的赋税之外,不得加征。每一个皇帝,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都有加赋的冲动,只是用途不同而已。然而从历朝历代的教训来看,加赋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让百姓怨念,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七是寺庙宫殿止绝建造,不过分崇信佛教。姚崇清醒看到人定胜天,与其将福祉寄托在缥缈无定的神仙方术之说上,不如放在自身的努力上。中国历史上多次大兴佛教,将数之不尽的人力物力花费在并不产生实效的偶像崇拜,实在太耗民力。
八是待臣以礼,这是吸取了武则天时期的教训,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之间固然有尊卑的鸿沟,但如果君主不以礼待臣,迟早也会遭到报复。
九是允许朝臣发表不同意见,这显然是从贞观之治中学来的。开创盛世,固然需要皇帝的乾纲独断,但也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姚崇希望唐玄宗能向唐太宗李世民学习纳谏,有唐一朝,虽然不像宋朝那样做到了不杀上书言事的士大夫,但在封建社会中对于文人还是相对较为宽松的。

十是外戚不得干政,外戚一旦掌握大权,必然会有窥觑之心,导致朝廷一轮又一轮无休止的争斗。虽然汉武帝曾经任命的外戚卫青等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后来汉朝也在外戚作乱下最终覆灭。
这十点,几乎就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弊端的应对之举,唐玄宗接纳并缔造了开元盛世,其实哪个皇帝能做到这些,都能打造一个太平盛世。
本文作者:小珏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