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晚清命运野史趣闻
文|纳兰谈史
【前言】中国近代历经沧桑巨变,政治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寻找新的方向。
在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20世纪40年代后的中国里,的确称得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尚在沉浸于天朝上国康乾盛世的迷梦中不可自拔,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晚清的统治阶层有点不知所措,更让中国的前途看不到方向。

晚清慈禧太后
1861年8月2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统治实权的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英年早逝,留下一对孤儿寡母,随后并成为影响晚清历史发展进程的核心人物。咸丰死后叶赫那拉氏的掌权,与其说是主动政变夺的权,倒不如说是众望所归或者叫后继无人。在咸丰皇帝的遗言中准备让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八位顾命大臣辅佐,明面上辛酉政变是违背了先帝旨意,但八位大臣心里都明白,这位六岁的新主子连话都说不利索,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着,可能带领国家走出困境吗?对他们的自身利益来讲也是没什么益处的。
中国史家的历史逻辑向来都是成王败寇,对女人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位女政治家,慈禧和武则天评价之所以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孙的争气与否。相对而言,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搞出来了开元盛世,也让饱受争议的奶奶也能显现出英明的一面,而慈禧的孙子溥仪却把江山丢了,溥仪自己落下了个末代帝王的名声,慈禧的评价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去,甚至连坟墓都被盗了,尸身也惨遭侮辱。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中外历史爱好者眼中恶贯满盈的慈禧形象,源于戊戌变法后流亡海外在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文人慷慨激昂的负面宣传。维新派自我拔高,宣称代表清王朝的合法权威,康有为更是以帝师自居。跑到国外大肆的鼓吹自己忠贞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抗争历程,将光绪皇帝神话的同时,自然要对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进行政治涂鸦,顺便把武则天的野史故事也分给慈禧一点,满足了西方大众对东方“铁娘子”臆想的消遣心理。

名臣李鸿章
历史上任何一场政治改革,说白了就是现有利益的一次大调整。清末新政的改革得到了国家上层各方的共识,而且目标也是高度一致,那就是救亡图存,成果和影响也很值得肯定。不带主观偏见的来看,近代化应该有慈禧的一份努力与功劳。晚清的国情也很复杂,搞资产阶级改良那一套成功率几近为零,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这样的肱骨能臣也不是很好驾驭的,晚清在内忧外患的时代局势下也很难挺过几十年。如果把晚清内政外交失败的历史责任归咎于一个深宫寡妇身上,那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男人又做了些什么呢?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谈史,欢迎关注互动。
本文作者:纳兰谈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