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葬礼:慈禧太后大殡野史趣闻

2018-11-10 15:04:38

1909年11月14日,对大清帝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光绪帝驾崩,次日,慈禧太后,这位统治了大清48年的女人病死,年七十四,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对于慈禧太后的出殡,外国的记者、使节、传教士等用相机、文字记录了这一时刻。

一、最后的铺张

1909年11月,慈禧大殡。英国《泰晤士报》刊发文章,对此作了全景式报道:

笨重的金棺由八十四名杠夫抬着才能通过城门,但在城外,换了一个更大的,由一百二十人抬着的棺材。前面走着摄政王、王公贝勒和军机大臣。后面是一对彪悍的骑兵,再往后面是蒙古人赶着一大群骆驼,上面载着帐篷及行宫用具。前往东陵需要走四天行程。因此,必须在晚间搭起帐篷,以便暂时安放金棺。蒙古人后面跟着一长溜儿万民伞队……紧跟在飘动的万民伞最后是一队显贵的喇嘛。他们的后面是赛仪卫拿着满族祭器、佛教法器和锦旗。……巨大的灵柩车在铺洒着黄沙的路上走了四天。东陵是忠心耿耿的荣禄负责,为慈禧太后修建的。据政府记录,花费了八百万两银子。

二、葬礼的过程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盖着金黄色柩布的灵柩被缓缓地抬过了北京灰色的土丘,一名叫亨利·博雷尔的荷兰人目击了慈禧太后葬礼的整个过程。

护卫新军

据亨利·博雷尔说,当时清朝外务部的官员们在北京东直门外的一个小土丘上,搭建了一个带顶棚的看台,专门提供给各国公使馆所介绍的在京外国人。

慈禧葬礼经过东直门附近那天,街上人山人海,极度拥挤。

在东直门内附近,清廷修建了一个单独的亭子,是为各国外交官、尊贵的商业权贵,以及报界记者们所搭建的,为的是可以让他们很方便地观看到。

紧随其后的是一列排着纵队、手牵马匹的仆役。再往后面,是几百名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轮换着抬行慈禧的灵柩。在灵柩后方承担护卫的有两队骑兵,一队骑兵手拿飘扬着红色长条旗的长矛;一队骑兵手持长枪,身穿镶上了红边的灰色军衣。

三、纸人纸马陪葬

外国记者在《晚清映象》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些让他们颇感震惊的诡异场面。

在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中,出现了大批的纸将纸兵,纸轿纸马,大小如真,如不细看,还真分辨不出。

纸人纸马

身穿太监服装的纸人将在阴间伺候慈禧这位清朝的皇太后,而纸糊的身穿欧洲军服排列成队的新军士兵,都是被派到冥府去打前站的。其纸人之多,规模之大,空前绝后,令人震惊!

慈禧陪葬品

四、天价殉葬单

慈禧的陪葬品更是价值连城,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下面锒大小珍珠12604粒,红光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经被上缀有820粒珍珠。

凤冠,冠由珍珠宝石锒嵌而成,冠上有一颗重4两大如鸡蛋珍珠,当时价值白银约1000-2000万两。口内含夜明珠一粒。

珍珠宝石

脖颈上有朝珠三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是红宝石的。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

头两侧有金,翠玉佛10尊,手边各置玉雕马8匹,玉罗汉18尊。在其尸体旁或足下共有佛108尊。

棺内最珍贵的是座率纹花,烟云流动,用白玉雕琢成的九玲珑宝塔。

清廷为办慈禧丧事共花了125万至150万两白银(约合人民币10亿元以上),而在其之前光绪帝的丧葬花费仅为46万两白银,二者相差三倍以上。

本文作者:磁带放音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