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国野史趣闻

2018-11-10 11:05:03

中国近代史是刺激与反映的历史。中国受西方的刺激产生反应,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进步过程,至今仍在持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这种进步倒退了。但仍脱不了刺激与反应这个发展模式。

1825年英国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局部产品大量过剩导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平衡供求或者转嫁危机。中国在此之前一直是贸易顺差,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茶叶,丝绸,瓷器的生产。加上中国小农经济体系坚固,西方工业产品不易渗透。1825年之后,1840年之前,也就是中国道光五年至道光二十年间,中国被鸦片打开大门,鸦片销量几十倍的增长,白银大量流失,中国民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曾国潘家书》中记载,道光十二年之前十年内,曾家大批亲属破产。中国农村经济体系崩溃。由此产生林则徐对道光皇帝那封著名的奏章:“鸦片流毒天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天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中国战败告终,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在强大的刺激下产生第一波次的反应:“洋务运动”。中国精英认为,中国之所以失败,就是在于对手:“船坚炮利”。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等中兴名臣都主张师夷技。所以造船厂,兵工厂,买军舰,送幼童,忙了五十年,一直到1895年,五十多年间,中国的洋务运动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军队从一个骑马射箭大刀长矛的装备水平,变成北洋水师这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不可谓变化不大。中国人以为腰杆挺起来了。

1895年甲午战争,世界第六的强大海军全军覆灭,山东半岛,台湾,割让日本,赔日本白银4亿两。举国之耻辱,有史以来最大之耻辱。面对这个刺激,中国第二波反映产生了。那就是:“维新运动”。中国精英认为,船坚炮利学到了但仍然不行,那么就要向更深处挖掘,要学习西方制度。制度改革虽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扼杀,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政府不改革,人民就改政府。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13年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被推翻,中国建立了新的制度。

但是当新的制度出现之后,中国精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总统有了,但就是军阀,议会有了,但是形同虚设,政党有了但是相互倾轧。制度引进之后西方的文明为什么还没有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呢?于是1919年,中国产生了第三波次的反映,那就是五四运动。如果说洋务运动引入的是技术,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引入的是制度,五四运动引入的就是思想。德先生,赛先生被中国精英挂在嘴上。仿佛这两位先生以来中国千年之积弊落后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迎接他们,我们必先打碎我们自己文化的偶像,打倒孔家店,以谈儒家为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完全被斩断。但那时中国精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斩断了中国文化之根,却没有移植来西方文化之根。当然现在看来中国也不可能完全移植另一种文明的根,应该向日本一样保留传统中华文明根源,融入西方文明理念。就像两汉佛教融入中国一样,我们没有丢弃自己的,改变了融入的。可惜的是五四运动已经把中国传统文明的根源完全斩断了。于是五四之后,中国精英大量翻译外国书籍,希望填补这一文化空白,一时间多种主义,多种思潮涌入中国,也引发了民国早期的知识界精英的大讨论。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等等等,群星璀璨,精神交流的火花四溅。

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来了,中华文化的根究竟是什么?西方文化的根又是什么?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丢掉了什么?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我们缺少什么?内容庞大,我想有时间撰文再细说,但这里可以先说一个大概:简单地说中华文化的根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儒家教育我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都是在说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我们反对封建的忠,反对封建的礼,反对封建的孝,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把所有的关于做什么样的人的思考都斩断么?然后也不再去思考?我们的青少年所有的时间都在准备考试,做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但这是一个文化的根子。

西方文化的根子也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韦伯的《新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说的很清楚,为什么那么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家兢兢业业的工作,一辈子不享受不乱花钱,最后为社会为家族留下一个好企业,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在新基督教中,人们普遍认为上帝选择了一些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死后是可以进天堂的,但是选了谁,无人知道,只知道在选民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聪慧,勤奋,克己,为人。所以几乎没一个虔诚的信徒都会自认为自己就是选民,然后用孜孜不倦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所以现在我们要建立新的价值体系,文化根子,其实就是要解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感动中国人物中体现道德品质会得到中央的高度赞扬,也是走基层应该关注道德品质建设,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思考。

【原创不易,如果认为有价值,动动手指点并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此篇文章曾经发表于《中国青年》, 2013(09)】

本文作者:美帝那些事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