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馆藏珍品:意大利名画、缅甸御品、南宋观音、印度皇帝玉杯野史趣闻

2018-11-10 11:04:51

上一篇:世界最大的装饰艺术和设计博物馆,20件伟大珍品按图索骥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导览册上的第六件珍品在三层的81展厅,这个厅和旁边的几个厅都挂满了油画,其中有不少是我们熟悉的画家。折页上重点介绍的是埃德加·德加的作品《迈尔比的歌剧恶魔罗伯特中的芭蕾》。这是这位法国画家第一件被英国博物馆珍藏的作品。此画采用了一个非常罕见的视角,画面中的前排观众和乐队成员反而比舞台上的演员更引人注目。

既然到了油画展厅,我就再补充两幅。一幅是拉斐尔前派创始人之一罗塞蒂1880年的作品《白日梦》。罗塞蒂同时也是位诗人,与这幅画相配的有他一首同名诗,诗的末尾写道:“她已入梦,忘却了膝上的书,失落了手中的花。”

另一幅是波提切利的《班迪内利女士画像》,完成于1470年代。它被认为是最早采用四分之三面向观众姿势的肖像画之一,在此之前的肖像画多为正面。画中人物手扶窗框在当时也是一种创新,看上去仿佛是扶着画框望向观众,显得更加自然。

按照折页的引导,我们上到第六层,这层展示的都是陶瓷制品和家具,其中各有一件出现在折页上。141展厅上方的墙上摆着一圈瓷器,是英国现代艺术家Edmund de Waal(1964-)的作品,搞不懂他要表达什么。

这件瓷制山羊为欧洲首家瓷器厂德国梅森最重要的塑形大师J.J.Kändler(1706-1775)于1732年制作,与真的山羊差不多大。据说这种大型瓷制品在当时还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在烧制中碎裂。

家具中重点介绍的是苏格兰建筑家和家具设计师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1728-1792)为考文垂伯爵设计的一个碗柜。亚当曾去罗马学习多年,回国后成为英国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死后葬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他一生设计了无数座公共建筑、教堂,甚至陵墓,家具虽然数量不多,却堪称精品。

第九件珍品在二层的52展厅,这里介绍的都是英国文化。我们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曾看到德裔英籍作曲家亨德尔的墓,他是英国最伟大的巴洛克音乐家。在法国雕塑家路易-弗朗索瓦·卢比利亚克(Louis-François Roubiliac,1702-1762)于1738年创作的这尊雕像中,亨德尔被假想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天才俄耳甫斯。为一个活着的艺术家塑造真人大小的雕像在当时的英国是史无前例的,由此可以看出亨德尔当时在英国的社会地位之高。

第十件珍品在同一个展区的57展厅。它是一张巨大的四柱式木床,来自赫特福德郡韦尔镇(Ware)的一家客栈,大约制作于1590年。这张床长3.38米,宽3.26米,足可以躺四对夫妇。

回到一层,博物馆西南角的48a展厅被称为拉斐尔展厅,是专门用来展示七幅拉斐尔绘制的挂毯图样的。罗马教宗利奥十世(Pope Leo X,1475-1521)上任后一直想在前几任的基础上进一步装饰西斯廷礼拜堂。当时屋顶上已有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墙壁上有吉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1448-1494)、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1446-1523)、波提切利等名家绘制的《摩西的故事》和《耶稣的故事》,看似已经填满了。但利奥十世仍不甘心,一心想在这块圣地留下自己的印记,最终他想出挂毯这种方式,于是委托拉斐尔创作十幅图样,以便制成挂毯悬挂在礼拜堂墙上。主题利奥十世早就想好了,既然这里已经有了摩西和耶稣的故事,他就命拉斐尔创作《彼得的故事》和《保罗的故事》。

拉斐尔带着他的徒弟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于1516年底完成十幅图样,次年交给布鲁塞尔最有名的挂毯作坊制成挂毯。利奥十世为拉斐尔团队和布鲁塞尔挂毯作坊所支付的酬劳相当于米开朗基罗绘制天顶画所得的五倍还多,显示出这位美第奇家族成员的财力和决心。拉斐尔也不负众望,以细腻的笔法创作出这两组精美图样,虽然明知挂毯由于编织工艺的原因无法体现过于细致的线条,色彩上也会受些局限,但拉斐尔显然认为自己的作品并非过渡性的半成品,没准哪天就会以独立身份展示给观众,因此他并未降低绘画的标准。果然,一百多年后的1623年,当时还是英国王子的查理一世重金买下仅存的七幅图样,使我们今天有幸在此一睹芳容。

这幅《捕鱼神迹》描绘的是耶稣在彼得面前第一次显现捕鱼的神迹,出自《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彼得最早是个渔夫,原名叫西门,有一次他打鱼归来但一无所获。耶稣看到后便让他把船划到水深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您的话,我就下网。”没想到他下网后真的打到很多鱼,网都快撑破了。画面最左边的是耶稣,他身上的袍子原本是深粉色,年代久远造成画面褪色,但他在水中的倒影仍能看出些粉红的原色。跪在耶稣面前的就是彼得,他为自己刚才不信耶稣的话表示道歉。

这幅《医治瘸腿男子》表现的内容出自《圣经新约》的《使徒行传》。彼得和约翰有一天去耶路撒冷圣殿,路过美门时被门口的瘸腿男子拦住。那男子要求他们救济,彼得对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结果那人的腿脚立马就好了。画面中间蓝衣黄袍的站立者是彼得,他左边穿红袍的青年是约翰,两人正伸手准备将坐在地上的瘸腿男子拉起来。

保罗的故事我也介绍两幅,同样出自《使徒行传》。一幅是《路司得的祭品》,保罗和巴拿巴到路司得城传道,他们跟前面说的彼得一样,也医治了一名瘸腿男子,但是当地人不认为是来自基督的神力,而把他们错当成了宙斯和赫耳墨斯在世显灵。于是城外宙斯神庙的祭司牵着牛羊赶来向他们祭献。保罗闻讯大怒,画面左上方穿绿衣红袍的就是保罗,他正愤怒地撕开自己的衣服,大喊道:“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巴拿巴则挤进人群伸手欲拦准备挥斧砍牛头献祭的人。他身后双手作揖状的蓝衣男子就是被治好的瘸子,脚下是被他弃之不用的拐杖。最右边的老头弯腰查看瘸子露出的左腿,对他恢复健康将信将疑。远处背景中矗立的雕像便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

另一幅是《保罗在雅典传道》。保罗在雅典时曾去阿瑞斯山传道,就在雅典卫城的西边。我在希腊游记《神与仙的世界》中曾介绍过那里有个铜牌刻着著名的阿瑞斯山布道词。这幅画中站在台阶上穿绿衣红袍者就是保罗,他身后的三个追随者正全神贯注地听他布道,而身前的众人则神情不一,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摇头质疑,也有的在与身边人激烈争论。画面右下角跪在地上的一男一女为已经信服的丢尼修和大马哩。右边背景里矗立着战神阿瑞斯的雕像,提醒人们这里是阿瑞斯山。

第12件珍品是来自缅甸的一个金质的槟榔容器,制作于19世纪初,曾为缅甸国王所有。1885年英国为吞并缅甸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取胜后抢走了缅甸王权标志物和一些珍贵的王室用品,这就是其中之一。缅甸独立后,英国于1964年归还了抢走的王权标志物和王室用品,缅甸政府特意将这个槟榔容器留给英国以示感谢。在一层47a展厅可以找到它。

第13件在40展厅,是18世纪中叶的一件贵族女裙,应该是一位女贵族参加王室活动时穿着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非常之宽,达到1.5米,估计进房门只能侧身而入了吧。

第14件在41展厅,是个老虎扑倒英兵的模型。虎身上有个摇柄,转动它,在虎内部的风琴可以发出模仿虎啸和人哭的声音。印度迈索尔邦的提普苏丹认为凭自己的老虎大象便可轻易赶走英军,所以请人制作了这个。不过他最终战败,这件印度苏丹自嗨的物品被英军缴获,带到了这里。

第15件在42展厅的中央,是一块很大的伊朗地毯。它也是迄今世界上的伊朗地毯中最大最华丽的一块。制作它花了整整四年时间,由76公里长的经线和124公里长的纬线编织而成。有趣的是,在地毯图案中的两盏灯特意留有一些瑕疵,以此表明只有真主才有能力制作完美之物。

第16件在44展厅,是一尊来自中国的观音像,大约制作于1200年,也就是中国的南宋年间。它最早可能是一尊彩色雕像,金色为明代添加的。

第17件我们找了半天,后来发现就是现在的博物馆餐厅,它被称作“莫里斯屋”,为著名的建筑家和纺织品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和他的拉斐尔前派的朋友们共同设计。这个餐厅建于1866-186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餐厅。

有三件折页上介绍的珍品我们没有找到,不过大家可能也感觉到了,折页推荐20件珍宝的意图并不是说这20件就是博物馆里最好的部分,而是想把各个方面的艺术品展示给我们,所以在其中包含了雕塑、绘画、家具、服装、瓷器、图书,甚至建筑等。所以我不妨再补充几件我认为不错的艺术品,它们其实一点儿都不比折页上的逊色。

这件10世纪的水晶壶是伊斯兰文化法蒂玛艺术的精品。法蒂玛王朝(909-1171)曾统治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北非。

这个1731年的瓷砖壁炉出自伊斯坦布尔,体现了精湛的伊斯兰艺术水平。

沙贾汗的酒杯制作于1657年。沙贾汗(Shah Jahan)是印度莫卧儿(Mughal)王朝的皇帝。此杯为软玉制作,杯把为羊头形,杯底为叶形上刻一朵花。原存放于印度德里的红堡,英军入侵后掠夺至英国。

这件《尼普顿和特里同》是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1623年创作的早期作品。海神尼普顿手持三叉戟扎向大海,他的儿子特里同从他胯下钻出踩着贝壳吹响号角。

本文作者:书虫游世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