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的“开端”----刺杀摄政王野史趣闻

2018-11-10 11:02:01

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驾崩,同年不满三岁的溥仪被立为皇帝 ,年号宣统,25岁的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从此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同时也埋下了祸患的恶种。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大厦将倾的时刻,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有力的震慑了腐败的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党人也将目标锁定在了这个大清朝实际的统治者身上。

青年时期的汪精卫

此时一个人即将登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他就是汪兆铭(汪精卫),汪精卫在1909年初到日本,与黄树中、喻云纪、黎仲实、陈璧君(后来成为汪妻)、曾醒等人组成了一个暗杀团体,筹款、买炸药,学习爆炸技能,秘密进行暗杀准备。孙中山等人闻讯阻止,汪激动地回信作别,表明只有采取'直接激烈之行为',才能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决心为暗杀而献身。暗杀团成员于1909年10月间悉数潜入北京,并在北京琉璃厂火神庙西夹道多了一家门庭冷清的'守真'照相馆,这是汪精卫设立的暗杀团基地,不久后有确切情报传来:清廷最高统治者摄政王载沣上朝改由王府跨过一座小石桥,穿鸦儿胡同后再转入鼓楼大街前往紫禁城。汪精卫等人潜往什刹海边的摄政王府外侦察后,决定在摄政王必经的那座小石桥下埋下重磅炸弹(50磅),以电线引爆来实施暗杀。暗杀团会议最后决定,由黄复生、喻云纪去安放炸弹,到时由汪精卫负责引爆。

摄政王载沣画像

自从1905年吴樾在正阳门车站血溅出洋考察五大臣事件后,北京城内的清廷官僚无不严加防范。载沣更是有王府护卫、禁卫军、步军统领衙门及京师警察厅的层层保护,每日上朝之路,由路过的两个区的警署署长亲自负责警卫。明知革命党人的手段防不胜防。警署昼夜在上朝路上布置大批的暗探。小心防备。1910年4月1日夜,黄、喻二人挖好坑,埋好炸药罐,不料因事前估计不足,敷设的电线太短,不够用,只好隔晚再来。4月2日夜,黄、喻二人再次来到小石桥下引起了暗探的怀疑。两人正在桥下敷设电线,忽见桥上有人偷看,大惊,赶紧避开,黄树中远远留候,喻云纪跑去通知汪精卫。一会儿就见警察来桥下搜查,暗杀计划暴露了。载沣闻报有人胆敢谋刺自己,又恨又怕,敕令警方克日破案,同时下令各报不得泄漏消息,以防京城乱上加乱。4月6日,汪精卫等人被捕,汪精卫因这次谋刺摄政王而名扬全国。

北京醇亲王府

惊惧之下的摄政王因当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人心浮动,清廷为稳定民心,最后只判他们终身监禁。辛亥革命后汪精卫获释,而此时最讨厌应酬与交际的摄政王也已经回家抱孩子去了。汪精卫所做'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狱中诗也传唱于革命党人中。然而数十年后,历史仿佛要和人们再开一个玩笑,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也作了两句诗给汪精卫:”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暗讽汪连妓女都不如)

本文作者:历史人物志(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