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侄同侍和太后下嫁是怎么回事?野史趣闻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但不是第一位清朝皇帝。真正的第一个清朝皇帝,应该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和皇位继承人皇太极。
皇太极从父亲那里接受的是后金汗位,和真正的皇帝有本质上的差别。就拿当时的几位大贝勒来说,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的年龄都比皇太极大,又都是各旗旗主,手中权力极大,皇太极遇重大政事,不能一人发号施令,只能与大家相商。因此,也有人把皇太极继位之初的这种现象,戏称为“十羊九牧”。
权力不集中,政令就不能顺利地推行。皇太极当时除了要解决权力统一的问题,还要面临边境蒙古、明王朝的军事威胁。与此同时,由于努尔哈赤在位,连年征战,社会生产废弛,民众生活困苦,更是国之根本大害。
幸亏皇太极才能非凡,重用汉人范文程等智谋之士,暂息兵戈,收拢权力,建立健全国家机构和职能,大力发展经济,均取得可喜成果,为清兵入关统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在位,先后册封两位皇后,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都姓博尔济吉特,而且是姑侄关系。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大博尔济吉特氏,后尊称孝端文皇后,由努尔哈赤作主,在公元一六一四年嫁给尚是贝勒身份的皇太极。她胸襟广阔,待人宽厚仁慈,深受皇太极所器重,但她仍把未能给皇太极生养儿子当作莫大遗憾。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大清和蒙古的关系,于是在公元一六五二年,说通各方,将自己的侄女小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丈夫。
小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她们姑侄同侍皇太极,彼此尊重爱护,非常融洽。孝端文皇后于顺治六年,即公元一六四九年四月十七日去世,她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分别嫁给满族大臣和蒙古王公。孝庄文皇后则经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于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一六八七年十二月去世,生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孝庄文皇后一生,对清初政治的重大影响、贡献不容忽视。
整个清王朝,当位帝王不预先册立王储的现象较多,这种情况下,一旦在位君王崩殂,权力交接方式要不就是临终委任,要不就是王室和大臣议决。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十七年,于公元一六四三年八月九日因勤于政事,积劳成疾而暴殂,他晚年集中精力攻打明王朝,虽然未能实现挥师攻克明王朝的夙愿,但清政权在他的治理下,实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他这样撤手人寰,既没有预立王储,又没有临终传位,政治权力交替的顺利平稳与否,对清政权的未来意义重大。
在皇太极诸皇子中,继妃乌拉纳喇氏所生的豪格年龄最大,被封肃亲王,手中握有极大的权力,还有诸多老臣的支持拥护,极有可能继承帝位。
但要和多尔衮比较起来,豪格的优势仅为皇子中的年龄最长者,手中的权力则远远不及。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据说自幼就聪敏不凡,深受努尔哈赤所器重,一度还有传位给他的想法。只因努尔哈赤驾崩之时,多尔衮尚未成年,才成全了皇太极。无论传言是否确实,多尔衮成年后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则是肯定无疑的。多尔衮才华出众,功劳甚多,被封为睿亲王,手握清八旗中的两旗兵力。同母兄阿济格,同母弟多铎,同样是清皇室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肯定是站在多尔衮一方。再加上朝中其他实力派大臣的支援,多尔衮继承皇位的呼声,似乎盖过豪格。
现实就是如此,仿佛清皇位的继承者,必将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产生,二者必择其一。但是政治权力之争,向来都是激烈而又残酷,用你死我活来形容也毫不过分。形势越是明朗,危险就越是迫近,后果就越是严重。因为豪格和多尔衮对权力都有非常强烈的欲望,互不相让必然使矛盾激化,而他们都握有重兵,因武力争夺而导致内战的可能性完全存在。无论结果如何,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最终受到损害的,是清政权。
孝庄文皇后的非凡过人之处,在这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她意识到了多尔衮和豪格相争的严重后果,不希望看到清政权因内部纷争而蒙受损失,竭尽所能地寻找避免不幸的良策。
她找到正红旗旗主代善,向他陈述自己对目前现状的分析和忧虑,希望代善能以大局为重,支持由自己的儿子福临来继承皇位,避免豪格和多尔衮互不相让而引发不该有的悲剧。
代善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兄长,在努尔哈赤去世时,也曾有可能成为权力继承者,但他生性淡泊,能顾全大局,能宽厚待人,这才成全了皇太极一代明主的英名。
现在,代善是清皇族中辈分最高,威望最重,也是手中权力较大,头脑较为冷静的人之一。他听了孝庄文皇后的分析判断,认为非常有理。唯有化解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才能保证清政权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代善决定积极支持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和代善意见原则上达成一致,又商议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决定由代善出面,向那些忠诚老臣陈述利害,争取他们对孝庄文皇后儿子福临的支持。这些人原来是站在豪格一边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支持豪格,等同于效忠皇太极。现在由代善出面,决定由福临继位。福临同样是皇太极的儿子,和他们的原则立场并无本质上的矛盾冲突。更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很忠心,识得大体,能顾全大局,认为唯有如此,方能化解眼前的危机。
争取到众多老臣的支援,等于从客观上削减了豪格的力量,使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就算他心有不服,也兴不起大的风浪。
对多尔衮,代善以利诱之,出面善说,允诺只要多尔衮答应拥立福临,就给多尔衮摄政王之位。意即福临只要名分,实权全落入多尔衮之手。这样的结果虽然不是多尔衮真正想要的,但他显然是个聪明人,深知代善在整个清王公大臣中的威望和号召力。倘若说他曾经对战胜豪格信心十足,条件是代善必须站在中立的立场,可如今现实是明摆着的,代善已经站了出来,而且不是为自己谋私利,是为大局着想,不但争取到了老臣们的支持,就算那些准备支持自己的实力大臣,也有可能倒向代善。在此情况下,倘若自己再不妥协,结果也非常明显。
多尔衮甚至想,我主要的打击目标是豪格,代善出面,自己已经不战而胜,即使福临登位,自己是摄政王,除了皇帝的名号,自己仍是无冕之王,并无太大的损失。
就这样,孝庄文皇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运用自己的睿智和冷静,兵不血刃地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还将自己的儿子成功扶上清朝皇帝的宝座。
无论是官家史籍还是民间传说,还盛行一种太后下嫁的说法。亦即在这个清政治权力交替过程中,孝庄文皇后为争取多尔衮对儿子福临的支持,不惜以太后身份下嫁摄政王多尔衮。
张煌言在《建明宫词》中有诗曰:“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乍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所指被认定是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的事。
虽然太后下嫁之事一直受人质疑,但无论如何,孝庄文皇后扶福临登位所表现出的冷静、睿智,都是不容否认的。再说,从政治大局的角度来讲,清代初期,礼制未必完全合乎中原儒家的价值标准,既然姑侄同侍皇太极被认可,太后下嫁多尔衮似乎也就没什么可耻的。
本文作者:古今奇闻趣事谈(今日头条)
-
Tags:孝庄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