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李治(二)野史趣闻

2018-11-09 20:03:43

二、一座高山

在李治眼中,父亲李世民就是一座高山,无论如何费力仰望,都难及顶端。

16岁的李治,政治经验为0。他虽然4岁被封为晋王,6岁遥授并州都督,加封右武侯大将军,其实一直没有真正开展工作。9岁时,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他与妹妹被父亲李世民亲自抚养,才得以有机会在近处观摩父亲如何治理天下。

16岁以前,李治眼中的父亲不但是山,还是神。

父亲的丰功伟绩,李治早已烂熟于心。16岁,李世民献策解杨广雁门之围;18岁,李世民率轻骑于万军中突围救父;19岁,李世民随父起兵,一年时间,从晋阳打到长安,开创大唐基业。尔后,李世民东征西讨,平薛举父子,灭刘武周,大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攻灭刘黑闼……神乎其神的兵法和六骏的嘶鸣,即使只是听说也足以让李治感到血脉贲张,恨不能长大几岁,早伴君侧。

而当16岁的李治成为太子后,他才发现,父亲厉害之处不仅在于马上夺天下,更在于马下治天下。

由父亲开创的时代,叫贞观之治。所谓贞观之治,就是贞观年间,在李世民治下,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防强大,文化复苏。《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记载:“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府官吏廉洁奉公,权贵之家不敢欺负百姓。百姓出行、经商路上没有盗贼,牛马遍地,人们大门不闭。年年丰收,米价便宜,远路出行不必带上粮食,都可以在路上解决。路过村庄,主人家必定热情款待,走时还有馈赠。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现在也及不上。

李治懵懂,但他并不着急,因为父亲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强大的班底,让他了解贞观之治,知道自己今后该如何决策。

就在李治被封为太子的第四天,李世民就进行了安排,选定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萧瑀辅佐太子,后又增加了马周、褚遂良、刘泊等。长孙无忌是凌烟阁功臣第一,多年来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立功无数。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还是李治母亲长孙皇后的哥哥,是李治的亲舅舅。房玄龄是李世民的重要谋士,李勣是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萧瑀耿直,马周善于机变,褚遂良不仅字写的好,还经常直言不讳,刘泊则善于决断。有这些人在身边,无疑可以将李治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后也可以倚靠。

有了强大的班底,少年李治觉得放心不少。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为了让他顺利接班,更破例让他居住在自己寝殿之侧,便于朝夕教诲。不仅如此,李世民吸取了李承乾教育失败的教训,摒弃了传统干巴巴说教法,从家常便饭一步一步启发,进而引申出国家政策。

于是,花季少年李治,逐渐摆脱稚嫩,肩负着治理大唐的使命,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帝王实习之路。

与此同时,贞观之治背后的奥秘,也被他一一解开。

李世民的治国方略,总结起来就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十六个字,与我们现在讲的“四个全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历战争的洗礼,李世民手上其实是个烂摊子。当时天下初定,局部仍有战事,人民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芜。再看国际上,北边的突厥泰山压顶,李世民不会忘记,当初起兵时,自己的父亲李渊是如何卑躬屈膝求得突厥支持。自己即位后,颉利可汗又是如何如入无人之境,直逼渭水北岸。

当务之急,就是让百姓安定,恢复生产。经历过大变动的李世民,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用水与舟比喻百姓与君主的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安定百姓,早在武德七年,李渊就颁布了均田令,规定了人口所受田亩数。但是这个法令由于内部皇权争斗而没有很好实施。李世民上台之后,经常鼓励百姓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殖。贞观十一年,由新颁布的《唐律》明确:在宽乡占田无罪。移民垦荒离家越远给的优惠政策越多。政府官员不执行法律反而要被判刑。

国家农业之策实施以后,李世民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保证生产。一个是不夺农时。贞观五年,朝廷要为皇太子李承乾举行冠礼,礼部建议在二月举行吉利。但是李世民不同意,他认为二月正是春耕忙节,“今车作云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二是尽量减免徭役和租调,让百姓休养生息,专事生产。为此,他打消了一些修建宫殿的念头。

后来,这些政策都被李治认真遵循,贞观之治开创的局面得以延续,大唐国力得以继续增强。

在用人方面,年轻的太子李治发现自己的父亲真的没有固定的标准,真正做到了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论前后、不避仇隙,只要有才,皆委以重任。比如魏征、薛万彻是李建臣的旧属,李勣、程知节是李密的旧部,张公谨是王世充手下,褚亮和他儿子褚遂良是薛举的人,温彦博来自于罗艺,虞世南、裴矩是隋旧臣。

还有那个烟熏太岁、火燎金刚尉迟恭,本是铁匠出身,后投入刘武周军中,任宋金刚手下大将。李世民征刘武周时降唐。可能因为生具异象,再加上性格火爆,降唐后很多人都不相信他,排挤他。在攻打王世充的战争中,刘武周其他旧部纷纷离去,众将甚至将尉迟恭囚禁军中,极力建议李世民杀掉他。但是李世民不同意,他说:“寡人所见,有异于此。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不仅如此,他还把尉迟恭召入内室谈心。在与王世充军的遭遇战中,单雄信直逼李世民,是尉迟恭在关键时刻豁出性命救了他。后来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齐王元吉,率部击败李渊部属,逼迫李渊授权世民。

李靖是隋朝官吏,他发现李渊暗中招兵买马,就伪装成囚犯准备到江都告状,走到长安时道路遇阻而作罢。李渊攻下长安后,将李靖逮捕,准备杀掉,李靖一看满腹经纶得不到施展,这么死太不值得,就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世民听到,立即为李靖求情免罪。后来李靖协助李孝恭灭萧铣和辅公佑,又北灭突厥,西灭吐谷浑,战功无人能及。

最让李治钦佩的是李世民的气度。贞观四年,李世民与房玄龄、萧瑀论隋文帝。萧瑀说,他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励精图治的主。(“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李世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人多疑,认为臣下皆不可信,事事自己过问,虽然辛苦,未必都能办好。群臣因此而不敢多言,只是被动执行而已。我认为应选天下的人才,各尽其用。(“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

最难以置信的是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

魏征这人,最初在李密手下做事,后随李密降唐,辗转被李建成纳入麾下,成为太子洗马,很受器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召见了魏征,很欣赏他,任命其为詹事主簿。李世民即位之后,魏征从尚书左丞做到秘书监、侍中、知门下平章事。魏征最擅长的是谏言,前后两百多次。有时候李世民能采纳,有时候不想采纳,但魏征依然如故,在李世民的暴风骤雨面前岿然不动,流传下很多佳话。

不过李治发现,魏征并非一直正确,父亲对魏征也并非始终如一。魏征曾经举荐过侯君集和杜正伦,这两个人是李承乾谋反案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推荐人的魏征难辞其咎。当时魏征已死,李世民派人将魏征的墓碑推到。征高丽后,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又派人重新立碑。

君臣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李治心里逐渐有了底,但总感觉自己还缺点东西。这点东西,他最终在父亲李世民身上找到了。

李靖灭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居功甚伟。但是回军后,御史弹劾他纵容手下抢掠,将颉利可汗很多珍宝掳掠殆尽,请求有司治罪。李世民特赦了李靖,但当面骂了他一顿,李靖赶紧请罪。半天,李世民说:“隋朝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至于被杀。我不一样,记录你的功劳,赦免你的罪责。”给李靖加官和赏赐。

原来是“君威难测”,李治恍然大悟。

由于李世民的亲自指点和几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加上他不断有监国的机会,懵懂的少年太子李治逐渐成长了,他尤其懂得发挥自己的仁孝的长处。李世民自己都说:“太子,宗社之本,四海所系。而治天资仁孝,内外倾服,朕之此举,无愧于人神也。”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高丽。临行前,李治天天悲伤哭泣,难舍难离。李世民出发后,李治更要求及时报送李世民情况,每当得知李世民上阵,李治就彻夜难眠。得知李世民班师,李治请自去幽州迎接。回军途中,李世民身上长了脓包,李治亲自用嘴去吸脓。

对手足,李治也是仁至义尽。刚当上太子不久,李治就上书为李承乾和李泰求情,恳请对他们多加照顾,这一点尤其让李世民感到欣慰。

李世民晚年病重,李治日夜伺候,休息少,也吃不下饭,头发都白了几根。

但是时间并没有因为李世民的雄才和李治的孝顺而多留几分,李世民还是去了,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与世长辞,中年五十二岁。

李治正式登基,史称唐高宗。

让人想不到的是,历史往往起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角落,李治自己也想不到,他与一个人的历史,竟然起于父亲的寝宫。

这个人,就是武则天。

本文作者:读史小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