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流传的这支曲子,预示了元朝灭亡的命运野史趣闻

2018-11-09 19:34:46

元朝末年,奸佞当权,朝政极端腐败。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1350年发行“至正宝钞”的新纸币,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

元朝廷规定,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准折至元宝钞二贯、中统宝钞十贯。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在大都钞十锭(等于铜钱5万文)还不够买一斗米。

“变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人民的生活更为困难。同时,元朝廷不关心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使老百姓大量死亡,并严重影响到元政府的财政收入。

因此,元朝廷又在1351年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个个无比愤怒。

于是,“开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在这个时候,一支无名氏创作的曲子悄悄流传,控诉了那个黑暗的时代:

《醉太平》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这支曲子,一说原题作“讥奸佞专权”。开篇的“堂堂大元”,是讽刺,是蔑视,将心中的不满一吐为快。堂堂的大元朝,一帮奸佞小人当权,国家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

“开河变钞”是祸害的根源,惹得红巾军造反,法令又滥又重,四海之内怨声载道。穷人就差吃人,有钱人能更有钱,哪朝哪代有这种现状?官贼一体,苦到最后的还是老百姓。

此曲通篇在控诉社会现实,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混乱情况,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元朝不灭,天理难容。

这支曲子就像战斗檄文,语言辛辣明快,几近于民谣,通达而响亮,号召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广大受苦群众去造反,达到了宣传鼓动的作用。

其实,在中国古代王朝,到了晚期都是乱象丛生,但很少有像元朝这样,从建国之初,政策就存在重大失误,埋下灭亡的祸根,难怪仅仅存在了90年就宣告灭亡。

论军事能力和领土疆域,元朝在中国古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成就,但元朝统治者缺乏最基本的治国理念,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好好总结。

本文作者:沉香艺文志(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