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的永乐甜白釉瓷有多甜,多白野史趣闻

2018-11-09 08:05:31

我国是一个极致的国家,对纯色有极大的好感,尤其是白色。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商朝二里岗、殷墟中出土的白陶,都已呈现出当时工匠对白色器用的追求。当3世纪长江流域(尤其是浙江越地)持续生产高温青瓷后,具有白色胎土产地的北方,也尝试烧造外表带釉的瓷器。于是走上了一条追求纯色的“不归路”。

6世纪后期,北齐(550年—577年)产白釉器皿,但从釉药学角度来看,那些白釉器皿只能称为低温釉陶,或高温半瓷胎土的低温铅釉器,非属一次性高温烧造的白瓷;不过北朝陶匠蓄意追求白色陶瓷外观的努力,已经相当明显。一直到后面的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辽代白瓷、金代定白、元代卵白釉、永乐甜白和德化白瓷都是我国先辈在纯白这条路上的探索。而其中甜白这种意向的说法,是托大还是确有其表。

甜白|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乐甜白是白瓷的一个分水岭,甜白瓷之前的白瓷,虽然也称白瓷,但并不极致,白里多多少少闪着青色,原因是色釉中只有白釉没有呈色剂,简单来说,其他颜色的瓷器要有颜色需要加入各种金属呈色剂,才能达到极致(例如釉中加铜烧红瓷)。而白釉则做的减法运算,它需要去除所有的呈色剂,除的越干净,则越白。在景德镇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加透明釉,让白里透白,从根本上的白,永乐一朝做到了,所以永乐白瓷成了后世白瓷的楷模。

甜白釉梅瓶

永乐甜白釉以明代永乐窑生产的最为著名。由于永乐甜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看着“甜”是一种通感的手法,顾名思义看着它的白就感觉很甜,那该有多白呀。甜白的脱胎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大约需要几十道复杂的工序。

甜白釉

永乐白釉大多薄胎,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又因在此白瓷上可以填彩进行绘制,而又称作填白。甜白这种高质量白瓷的诞生,为青花、釉里红的彩绘作了很好的衬托。

(能力所限,有所不足,望见谅。如果您对收藏有什么独家心得,请留言我们共同探讨。投资有风险,收藏需谨慎。我们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删除)

本文作者:聚德文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