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中期的制陶工艺和瓷器发明(后续)野史趣闻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商朝厚葬死者,王侯显贵死后,人们用贵重的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精美的灰陶、黑陶和白陶殉葬。百姓则用粗陶殉葬。有一种陶器工艺十分粗糙,烧成温度很低,吸水率高,质地疏松,陶色为灰黄色,很容易破碎。日常生活中这类陶器无法使用,它们是专门为死人陪葬而制作的,这类陶器叫明器。有的明器制作也很精细,尽管火候低,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河南安阳商朝都城遗址殷墟出土大量的黑皮陶,上面还用红彩画出饕餮纹、三角纹和云雷纹、方格纹等。

湖北省博物馆
从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我们了解到,居住在肥沃的黄河中下游辽阔的平原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生活比较稳定的夏族,通过部落联盟的形式,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第一个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夏。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大致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地区。考古资料证实了夏的存在。根据《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夏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共400多年。20世纪30年代,安阳殷墟发现商代遗存不久,就有人提出夏文化问题,否定了疑古派对夏存在的怀疑,提出仰韶文化即夏文化。也有人提出龙山文化为夏文化。5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获得巨大发展,对各地区文化面貌、年代、相互关系有了认识。开始了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探索夏文化。据文献记载,河南西部的颍水上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河、洛河下游地区,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涑〔su肃〕水附近是夏人活动地区。

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 003
也有人主张河南龙山文化不是夏文化,另外一些人主张王湾类型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继承关系,测定年代表明在夏纪年之内,所以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是夏文化,早期应该是先夏文化。有人主张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期商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夏商文化是同源的,夏文化实际是夏代纪年内的那一段文化遗存。这些认识反映了研究者之间对探索对象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河南郑州建“山寨版”古城墙 文物部门回应称“保护商代遗址”
关于夏代制陶,《墨子·耕柱篇》中有“陶铸于昆吾”,说的是夏代昆吾族善于烧制陶器和铸铜。从二里头早期遗址和东下冯夏文化遗址看,制陶用的泥土原料和工艺程序,与新石器时代遗址制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用普通陶土制作,有灰陶、灰褐陶、黑陶等。
本文作者:瓷时瓷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