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微课堂」走进英模人物----杨虎城野史趣闻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成就最高的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抓捕蒋介石而被囚十二年。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简介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1892年生。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历任国民党第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等职。1936年12月,与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七·七”事变后,要求回国抗日,遭蒋拒绝。1937年11月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被骗囚禁达12年之久,其间杨的夫人于1947年逝世。1938年春,蒋介石命戴笠将杨虎城解往长沙,后多次迁移囚禁地点,在贵州息烽的玄天洞关了8年。1946年,国民党又派人将他押至重庆渣滓洞的中美合作所杨家山。1949年2月,再移至贵阳黔灵山麒麟阁。1946年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毛泽东曾提出释放杨虎城,被蒋介石否决。1949年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曾下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阻挠,没有执行。9月,蒋介石下达杀杨命令。
早年经历
杨虎城,幼名长久,被称为“久娃”,参加革命活动后,自己起名为忠祥,字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家境贫寒。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为人佣工。1908年,父杨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 1911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1917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1924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

生平事迹
1908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
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
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
1916年参加陕西护国军起义。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先后任陕西靖国军左翼军支队司令、第3路司令、陕西靖国军第五路司令。
1922年拒绝直系军阀收编,被迫率部由武功退入陕北。
1924年与胡景翼将军、孙岳共组国民军,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
1925年任国民军陕北总指挥。
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
1929年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1932年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1936年12月12日,同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
三位夫人



杨虎城将军一生曾经有过3次婚姻,生有4个儿子和6个女儿。如今女儿杨拯英、杨拯美、杨拯汉健在。原配夫人罗佩兰于1916年与将军成婚,1926年病逝,生有儿子杨拯民和女儿杨拯坤。
第二位夫人张蕙兰是杨虎城母亲孙一莲为儿子定的亲,1919年与杨虎城成婚,她与杨虎城将军惟一的儿子杨拯仁在6岁就不幸夭折,后杨家幸存的儿女及12位孙子孙女都由她一手拉扯大。张蕙兰于1993年病逝,享年90岁。弥留之际,张蕙兰对子女们说想葬在杨虎城身边,又怕自己不够格。子女们含泪而泣:“娘的恩德照千秋,我们感激您,人民感谢您。活着您不能跟父亲在一起,死了一定要葬一块!”陕西省政府批准了张蕙兰子女的请求,张蕙兰葬在了杨虎城烈士陵园里。
第三位夫人谢葆真,生于1913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西北各界妇女救国联合委员会会长。1928年与杨虎城成婚。陕西西安人,生有儿子杨拯中、杨拯亚,女儿杨拯美、杨拯英、杨拯汉、杨拯陆和杨拯国。1938年为营救杨虎城而入狱,于1947年死于狱中。

纪念馆
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县城东槐院巷二十九号,坐北向南,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是花园。属杨虎城将军的故居。为了纪念杨虎城将军及其诞辰九十周年,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九八三年,中共蒲城县委决定,将杨虎城在县城的故居,改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迁走林业局机关,拨了专款,进行整修粉刷,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整修过的故居正院,南北总长七十五米,宽十米,面积七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从门前到后院,有门厅、两侧外厢房、大厅、女厅(带券棚)、两侧内厢房、后楼房。 花园南北总长五十米贮藏十米,面积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八平方米。有门房、花园、书房、两侧厦房和后上房。 东西两院都是公元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古历)开始修建,十月底以后完工的,均系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式土砖木结构,花窗格门,制作精良,浮雕讲究,油漆光滑,色泽明快,秀而不俗。另外,正院的东北角通向墙外,还有南北长二十一米,宽六米,面积为一百二十六平方米盖有三间厦子伙房(现北半截为空院)。原为平板房,房下箍有石囤。 正院的对面,马路南边,座南面北,原为杨故居的马房。一九五七年已卖给私人,其建筑情况改组较大,未作考查。 现在故居收藏的有杨虎城将军生前用过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杨虎城母亲孙老太太六十大寿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九十多件。同时,还展出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照片和连环画一套,介绍了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和他的战斗历程。 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起,开始对外开放,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学生、游客络绎不绝,达三万人之多。他们对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敬仰和钦佩,作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题诗留言,要“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为祖国统一大业,为四化贡献现身。

永垂史册
爱国将领杨虎城,为国共联合抗日做出了贡献。却因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937年4月被迫辞职,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后在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用利刃杀害于戴公祠。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特别伟大处,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本文作者:新泰市人民检察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