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在武功野史趣闻

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曾经在武功驻军达两三年之久,秋毫无犯、治军严明、爱民如子,与武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1920年4月,由于陕西靖国军各部主张各异、内部涣散、为了保存靖国军的火种,时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员的杨虎城将军率部1000余人从临潼栎阳镇开拔、西进,在消灭了陈树藩驻扎在武功镇的一个营后,顺利进驻武功。时隔不久,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吴佩孚获胜,派阎相文督陕,除了军事威胁杨虎城部之外,又安排曾任靖国军第三路、第四路司令员,也是杨虎城的老上级、已经被收编的曹世英和胡景翼前来封官许愿、威逼利诱,希望杨虎城接受整编。杨虎城严词拒绝,表明了坚持靖国军旗帜的满腔热情和坚定信心。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武装力量、应付未来战事、做好防御,进驻武功后,杨虎城安排部队西进,占据了扶风等县,劝降了敌军一个营,收编了一些土匪武装和散兵游勇,部队迅速扩编成3000多人的武装。他还向东设立了三道防线,派兵驻守,又在武功镇东西原上分别修筑“卫星城”,这样和中亭川道里的武功县城——武功镇形成“互为犄角”之势,以加强防御,确保大本营的安全,这些土城墙,到现在还有一些残垣断壁犹存。
1921年9月21日,靖国军的番号被撤销,设在三原的靖国军总司令部被缴械解散,身为总司令的于右任先生一筹莫展。杨虎城将军及时安排人员,秘密接请于右任先生来武功,共商靖国军大计。于右任来武功后,在武功重设靖国军司令部行营,继续坚持靖国军的旗帜,并在兵营辕门亲自撰文、书写了“武力为国家后盾,功名是吾辈前程”的对联,横批“营同细柳”,在对联中嵌入“武功”二字,是为了鼓舞三军斗志,抒发自己重整旗鼓的雄心壮志。
1925年4月底,由于直系在直奉战争中又取得了胜利,一时间,陕西靖国军处在敌军重重包围之中,为了保存靖国军的火种,保留西北革命力量,万般无奈之下,杨虎城将军于5月5日率部突出重围、离开驻军两三年之久的武功,挥师陕北。之后没过几年,于右任先生升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杨虎城将军当上了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可以说武功是杨虎城将军和于右任先生的“福地”,他们两位也对武功拥有深厚的感情。三十年代,杨将军、于先生执意要将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在武功县的杨陵镇,并亲自勘察建校,一方面是因为武功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圣地,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我想也许是两位先生想通过这个举动,表达自己对武功的深厚感情和感恩之心。
本文作者:咸阳新闻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