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于右任的两首感怀诗野史趣闻

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卷六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为: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苛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意为:行事进退,一切皆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岂能为了个人的安危福祸而算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林则徐明知禁烟如赴汤蹈火,但事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把自已的祸福荣辱置之度外。“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其决心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充军发配新疆伊犁,自西安起程时作此诗留别家人。

说起台湾,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
1949年4月,于右任先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在台湾,于右任常感孤寂,晚年生活十分凄凉寂寞。于是,在1962年1月24日他愤然写下了这首无题哀歌,这首心灵悲歌有人名为《国殇》,也有人名其为《望大陆》。
现在,在台湾最高山峰玉山之巅,竖立着一座3米高的半身铜像。铜像面向大陆,面部表情严肃,目露愁绪,凝视着远方,这就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雕像。于右任先生是陕西三原人,1879年出生,早年参加反清斗争,后潜逃上海,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和上海大学。1906年赴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创办过《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抗战期间,他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

本文作者:老曹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