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背诵的唐诗并不是古诗,让李白告诉你什么是唐朝古诗野史趣闻
古诗又称古体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来说,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古体诗在文化流传的过程中,文人开始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南齐时期永明体的问世打破了古体诗垄断的地位,近体诗的萌芽开始出现,至初唐朝初期近体诗才完全定型。唐朝的诗歌文化达到了巅峰,唐诗人不仅把近体诗的格律和声韵运用的出神入化,古体诗的风采却依旧存在。

古体诗因为产生于近体之前,唐朝称其为古体诗或“往体诗”, 也有称为古风的。“古风”这个词是有历史渊源的, 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能统称为古风。唐人称为“古风”的,多是指学习汉魏六朝、具有兴寄精神的五言古体诗。与“古风”相对的,一般的古体诗则称“古体”。但元明以后,也有称七言歌行为 “古风” 的。其与唐朝出现的古风概念有所不同。

对于唐朝诗人来说,他们所做的古体诗大都是学习汉魏六朝五言诗的体制与风格,这种体裁没有韵律与对仗的固定要求。所以相对于近体来说,唐朝的古体诗依旧保留着汉魏时期的特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的。这种自由主要表现在:
(1)古体诗不需要遵守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2)古体诗在用韵上,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而近体诗只能固定选用平声韵,中间不能换韵。

古体诗按每一诗句的字数,可大致划分为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不管是古体还是乐府体原本都是汉魏六朝的诗体,直到唐朝他们自己才产生完备的近体诗。但是,唐朝诗人大多注重复古以及崇尚讽喻比兴,注重诗歌的内容价值等崇古思想,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样一来,在唐宋诗坛上复古的思想反而占据上风。正是因为唐朝诗人重视古风、古体与古乐府等古体诗的传承,才能让古体诗这个体裁系统从汉魏六朝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清,并没有道唐朝就戛然而止。虽然当代诗坛的古体诗写作也一直延续汉魏时期的写作传统,但是由于当代文化大繁荣,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再加上古体诗不讲格律,用韵也比较自由,在语言艺术上有特殊的要求,并且无格律可循,学习起来反较近体为难。所以在当代诗坛的古体诗是比较衰落的。
本文作者:唐诗宋词古格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