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八次宫廷政变,其中辛酉政变对中国危害最大野史趣闻
中国封建史上的宫廷政变层出不穷,要么来自文臣武将,要么来自皇族内部,但大体上以后者居多。宫廷政变这里指涉及皇权更迭,对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政变。有的政变后继续维持国号,有的政变后政权则为外姓取代。而历史上不论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宫廷政变,大都与两个词有关,那就是权力和野心。
1、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天下,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宦官中车府令赵高(?--前207年)等随行。在归途中,始皇至平原津(在今河北平原县附近)而病,抵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病益甚,乃为玺书给长子扶苏(?--前210年),令其“与丧会咸阳而葬”,旋卒于沙丘。时扶苏在河套蒙恬的军中监军,李斯恐诸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下令兼程返回咸阳。赵高既未将始皇给扶苏之诏书发出,又鼓动胡亥、拉拢李斯,合谋篡改始皇之遗诏,赐扶苏自尽,立胡亥为太子。由于李斯位极人臣,胡亥能否登位,其地位举足轻重,故赵高乃极力笼络之,而李斯贪恋权位遂亦同流合污。秦始皇昏遗体运到咸阳时,已经腐烂发臭了,李斯、赵高等一面为其发丧安葬,一面为胡亥筹备登基。这时扶苏接到假诏,已经自刎,蒙恬被解除兵权而囚禁起来,胡亥遂顺利登上帝位,是为秦二世,李斯仍供职丞相,赵高则擢升为郎中令。胡亥等之阴谋篡权夺位,史称“沙丘之变”。

2、王莽篡汉
王莽(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
王莽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在经营民意方面最煞费苦心的人。史书上记载了不少反映他折节下士、谦恭节俭、严于律己、孝顺和悌的先进事迹。所以,早在他尚未显达时,当世名士就对他交口称赞,纷纷向朝廷推荐他。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身为大司马的王莽利用拥立小皇上登基的契机,清除了外戚及朝中敌对势力,拔擢了一批附顺官员,基本形成了大权在握、一言九鼎的权力格局。为了进一步上惑太后、下示信于众庶,王莽亲自主演了一出“民意闹剧”,骗得了“安汉公”的封号。
此后不久,为收天下人之心,王莽又带头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以助贫民。遇到水旱,王莽还带头吃素,做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如此这般,王莽的声望日隆。公元8年,在如此这般伪民意汹涌中,王莽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取而代之”的篡位大业。只可惜,登上新朝皇位的王莽在治国安邦上没有表现出他经营伪民意那样的娴熟和高超技艺,本就危机四伏的社会被他那异想天开的“新政”来来回回一折腾,如同被捅了马蜂窝,很快就狼烟四起。而王莽本人,也在胆战心惊地做了15年的“绝代皇帝”后,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

3、曹魏代汉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并迁都至许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13年(208年)12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但仍未篡汉自立。曹于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66岁,谥曰武王。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汉亡,立魏代汉。中国重新进入分裂时期,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4、杨坚代周
公元580年5月,周宣帝病死,8岁的字文阐(周静帝)继承皇位。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的岳父、大官僚杨坚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581年3月3日(北周静帝大定元年二月十四日)杨坚废周静帝为介公,北周亡。同时,杨坚自立为皇帝,筑大兴城(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为国都,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隋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方面继承周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一些措施,另一方面又取消前朝的一些弊政,稳定了局势,加强了国力,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勇将。
李世民多次立功,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时值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李元吉做主帅后,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李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状,诉说太子跟李元吉谋害他。唐高祖答应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亲自查问。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李世民在长安皇宫北门玄武门杀了自己的亲大哥李建成,亲弟弟李元吉。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想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李建成、李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李渊让位给秦王,自己做了太上皇。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之后开创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6、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从新故好兄弟柴荣的遗孤手中夺得皇位,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次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7、靖难之役
洪武31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登上帝位之后,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削藩建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小及大逐渐削弱诸王的权威。燕王朱棣在北方屡建战功,智勇有大略,但其拥有重兵,自然是削藩的主要对象。当建文帝削夺到燕王的兵权时,朱棣决心以武力对抗。次年七月,燕王以讨齐泰、黄子澄变更“祖训”为名,起兵反抗,号其师曰“靖难”。经过4年激烈的战争,于永乐元年(1403年),“靖难”军攻破南京,建文帝去向不明。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8、辛酉政变
1861年8月,咸丰在签订《北京条约》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定为“祺祥”。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咸丰临终前,又将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载淳的母亲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是个贪权、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但她的要权行为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权欲力极强的慈禧于是和八大臣的死敌恭亲王奕和文祥串通。
11月2日慈禧和奕等人发动了政变,肃顺遭到斩首,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接着宣布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欣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慈禧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辛酉政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决定了中国近代史近五十年的命运。

本文作者:澳古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