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的真正幕后推手到底是不是慈禧?野史趣闻
众所周知,辛酉政变是咸丰帝驾崩后,慈安、慈禧和小皇帝的后宫派,联合在北京议和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亲王 派除掉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权臣派,最终以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而告终。

那么,辛酉政变的真正幕后推手到底是谁?一般都认为是慈禧,因为后来慈禧掌权47年,时间长、名气大。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咸丰帝为确保皇权不旁落,以权力制衡为主导,设计的后宫派与权臣派相互制衡,缺一不可的权力分配格局说起。说到底,咸丰帝这样的设计,没有把权力全部交给权臣派,只授予“赞襄政务”之责,就是辅助、协助之权,而没有合法使用的御玺之权,因为使用御玺之权咸丰帝交给了后宫派。

咸丰帝本以为天衣无缝,哪知道他撒手而去之后,问题马上就出来了。问题就是权臣派想要独揽皇权。权臣派的企图从谕旨事件中显现无遗。百密一疏,咸丰帝对谕旨的拟定、呈览、修改、颁发等,根本就没有交代清楚。

为此,后宫派与权臣派在商讨关于谕旨颁发、疏章上奏和官吏任免等重要事项应如何办理时,权臣派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意见:一是奏章一律不呈两宫太后阅;二是皇帝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三是皇太后只管盖印,没有更改谕旨内容的权力。如此后宫派就成了盖章的工具。

由此看来,权臣派根本没把孤儿寡母当回事。他们以为,后宫派的靠山咸丰帝已倒,两个年轻的寡妇、一个幼小的皇帝还有什么章程?其实,他们双方都知道谁有谕旨的颁布权,谁就有最高的皇权。然而,他们低估了后宫派,后宫派不仅坚决驳回了他们的意见,还提出她们必有授意权、审阅权、修改权、钤印权和否决权,亮明了自己底线,且寸步不让。僵持四天,权臣派只好同意了后宫派“五权”的要求。

谕旨权的争夺,让后宫派看清了居心叵测的权臣派。她们敏锐地意识到,权臣派是她们掌握皇权的最大威胁。后宫派对于权臣派在咸丰帝生前就充满了嫉恨。对肃顺更是恨之入骨。咸丰帝死后,权臣派更是肆无忌惮,势焰熏天。在热河,她们有被包围之感,自然产生了寻求外援铲除他们的想法。她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

后宫派深知,权臣派与在北京的亲王派奕訢的过节和矛盾,要扳倒危及自家皇权的权臣派,必须依靠奕訢,而且是惟一的依靠。于是,秘密联络,来热河在肃顺靠等人面前,堂而皇之地与后宫派有过两次密谋政变事宜,两派一拍即合。此时的权臣派正沉醉于炙手可热的权力上,对奕訢来热河与后宫派在他们眼皮底下运作政变之事,毫无察觉。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累述了。

综上所述,政变的真正的幕后推手应该有三人:

一是死去的咸丰帝。他生前设计的平衡权力分配格局,犹如一架很难平衡的天平,权臣派一端只有辅助、协助之权,而后宫派一端掌握着两方印章,有裁决权和否决权,还把第三方势力亲王派排除局外,使本来就难以平衡的天平又多了一个砝码,所以咸丰帝为政变埋下祸根。

二是权臣派的肃顺。是权臣派想独揽皇权在先,后宫派为确保皇权,才联合亲王派奕訢。试想权臣派没想夺权,没那样咄咄逼人,没让后宫派感到不安全,政变之事未必发生!换句话说,权臣派的逼宫导致了政变的发生!肃顺是权臣派的头,他是政变的主要推手。

三是后宫派的慈安。在当时朝廷中,慈安威望威信很高,小事由慈禧决定,大事均由慈安裁决,从慈安命令山东巡抚斩杀慈禧的红人太监安德海,就可看出慈安才是说了算、能定事的主,在慈安跟前慈禧只有听命的份。史书也是这样记载,慈禧每遇难事大事均请慈安裁决,因此幕后推手定是慈安。慈禧只能当参谋提建议,而最后拍扳的是慈安。

所以,在这场震惊中外的事变中,慈禧和奕訢只是配角而已。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本文作者:下午历史茶(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