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的真正幕后推手是慈禧吗?野史趣闻

2018-11-08 06:33:15

在咸丰皇帝驾崩后的一个月内,八大臣顺利执掌了朝政,扶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皇帝位,定年号祺祥。当时中国的权力中心就在热河,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慈禧和慈安两个太后纵然掌印,也不能跟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抗衡。

比起两宫太后来说,更想干掉八大臣的,是北京集团,也就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内心不平衡集团。简单说奕訢比慈禧更迫切的想要干掉八大臣,无论慈禧是否和八大臣作对,她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的一方,掌握同道堂大印。再者说,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那年二十七岁,八大臣都四十多了,慈禧熬也能熬死八大臣。况且连慈安都知道要斗八大臣得回北京,热河是八大臣的天下,慈禧会不知道?

也就是说,其实祺祥政变的幕后推手,是北京集团在运作。末代皇帝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过,恭亲王曾经化装成萨满来到承德,跟慈禧太后秘密联络,然后马上返京,奏请去热河奔丧。亲弟弟来给亲哥哥奔丧,这合情合理,所以八大臣准许了恭亲王来承德吊唁。

1861年9月5日,恭亲王到避暑山庄吊丧,哭祭完咸丰皇帝后,就去慰问嫂子们。八大臣怕恭亲王玩什么花样,于是特批了一个时辰的时间让恭亲王慰问皇嫂。这期间,我相信八大臣的人一定在窃听,而慈禧和恭亲王早就有过会晤,这次会面只需要各自表达悲伤表就好。客气话说完之后,恭亲王打了个招呼,立刻返京。没有任何的异常,让八大臣很放心。

9月6日,慈禧开始行动了。当时八大臣中的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的步兵统领。慈禧提出,要让醇郡王奕譞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醇郡王不像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而且这人看着还没什么能力。关键人家醇王爷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根正苗红。太后都提出来了,端华如果不同意,有谋反的嫌疑。所以,端华真就把正黄旗汉军的兵权交给了醇王爷。这就有意思了,端华是行在步兵统领。就是说避暑山庄这些人马,归端华管。但是,当时护驾去热河的八旗兵中,主要是正黄旗汉军。因为两黄旗的满兵和蒙兵几乎都死在了阻击英法联军的通州战场上。这样端华和醇郡王的权利出现了交集,醇王爷虽然没能力控制端华,但是端华想要调兵就没那么容易。

到了9月10日,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山东道御史董元醇上了一道《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给太后,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参与政务,并另外选择近枝亲王辅政。

这道奏疏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避暑山庄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个事很玄幻,区区一个山东道御史,从五品的小官,居然敢上这样一道奏折,这离谱程度不亚于我去单挑柳海龙。你想啊,八大臣执政,两宫太后掌印,这是咸丰皇帝的遗照。董元醇以一个山东道御史的身份,敢挑战咸丰皇帝的遗照,如果他不是疯子,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

我看过很多历史名家的分析,几乎都是把慈禧一黑到底,说这位董元醇是慈禧指使上书的。也有历史名家讲,这就是董元醇的个人行为,这就是个疯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慈禧的情况我前边说了,她没必要冒这个险着急动手。董元醇是咸丰二年的进士,绝对不是疯子。那么说董元醇是谁的人?单从他社会关系看,他跟慈禧没什么交集。这么大的事,慈禧也不可能随便抓个壮丁就上奏章。这个董元醇根本不是慈禧的人,那他是谁的人?

董元醇是咸丰二年的进士,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能指示董元醇干这么大事的,只能是周祖培。那么周祖培怎么敢挑战咸丰皇帝遗照?接着看下一条史料。

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前夕,咸丰帝仓皇北逃,留下的议和代表是恭亲王奕訢。而恭亲王的副手,是咸丰帝留下的军机大臣、步兵统领文祥。地位稍逊文祥的,就是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很多人都说周祖培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其实不然,周祖培不是军机大臣,虽然是正一品的大学士,地位也不如文祥。

周祖培跟文祥一样,是咸丰帝留下背黑锅的。他跟文祥、恭亲王一样,是反对咸丰帝遗照的。很明显,周祖培的背后的老大是恭亲王。也就是说,董元醇其实是按照恭亲王的意思上书奏请两宫垂帘,所谓另外找近枝亲王辅政,很明显跟小皇帝血缘最近的就是亲六叔恭亲王和亲七叔醇郡王。再扩大一下范围,可以轮得到我之前说林凤祥北伐时出山带兵的惠亲王绵愉,这是嘉庆帝第五子,咸丰皇帝的亲叔叔。怎么轮都轮不到载垣、端华、肃顺。端华和肃顺要跟小皇帝攀亲戚,得算到明朝的辽东建州左卫的塔克世。载垣算近一点,攀亲戚也得从康熙朝说起,也即是说载垣曾祖的曾祖和小皇帝曾祖的曾祖是同一个人,就是康熙帝。

所以这封奏章,其实就是说要两宫太后和恭亲王、醇郡王辅政,远枝旁人靠边站。这奏章到了热河行宫,明显是针对八大臣去的。

在上一节课我讲背景的时候说过,当时的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没有什么大清的正规军了,能打的几乎都让英法联军给打散了。所以各级军官都是空衔,底下没有兵。什么都统啊、统领啊都没用。哪怕是兵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也没人可以指挥。当时真正手底下有人的,只有北京的兵部侍郎胜保,手下有万把人。其次是北京的僧格林沁,手下有个几千人。第三位就轮的上热河的郑亲王端华,最起码掌握避暑山庄的侍卫。但是端华和醇郡王权利重叠,所以调兵也成问题。

回头咱们再看这个时间点,1861年9月10日,董元醇的奏章到了热河。9月11日,胜保带兵到热河哭丧。北京集团的胜保带兵来了,就算八大臣之一的穆荫是兵部尚书,也节制不了胜保。

9月14日,慈禧见恭亲王有诚意,有实力,于是召开御前会议,请八大臣议议董元醇奏折的事。你看吧,这就是慈禧将了八大臣一军。根据遗照,八大臣执政,两宫太后用印,才算是有效。那如果是恭亲王拟旨,两宫太后用印是不是也有效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两宫太后可以绕开八大臣执政呢?

载垣、端华、肃顺怕的就是这个,于是在御前会议上反映强烈,坚决反对。据说八大臣咆哮朝堂,毫无人臣之礼,把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但是慈禧就死扛着,决不让步。非得明发上谕,按照董元醇的建议办。

载垣、端华、肃顺一商量,行,你们不是要绕开我们吗?得,大爷们不干了。八大臣集体撂挑子,放假。

就这样,慈禧和八大臣谈崩了。慈禧腰杆子硬了,那是因为胜保带兵来了。载垣、端华、肃顺放假之后服了个软,也是因为胜保带兵来了。本来是两宫太后觉得热河不安全,回北京再找八大臣算账。现在是八大臣觉得热河不安全,还是回北京再说。到了北京,载垣、端华可以用襄赞政务王的身份,调外地的兵马入京,来抗衡胜保、僧王的残军。当然了,就算给这俩铁帽子王机会,他们也没地方调兵去。大清那会儿没兵,江南的主力团灭后,曾国藩的湘军逐渐成了江南的主力。北方更别提,跟英法联军在通州死磕的时候,就把东三省、外蒙、陕甘的兵抽调的差不多了,要不然俄国也没那么从容切走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恭亲王之所以敢跟有调兵权的载垣、端华叫板,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纵然有权,但是无兵可调。

所以在热河,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慈禧把董元醇的奏章留中不发,八大臣也结束假期,双方都约定,先回北京再说。在此期间,负责慈禧和恭王爷联络的,就是太监安德海,俗称小安子。

9月22日,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达成一致,约定了月底把咸丰皇帝的灵柩运回北京。10月8日,慈禧和端华达成协议,让端华担任热河行在的步兵统领,而醇王担任北京的步兵统领。慈禧开始掌握兵权,成为了政变的主角。

10月26日,咸丰帝灵柩起驾,往北京进发。按照规定,六天之后,咸丰帝灵柩进京。然而在出发没多久,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劳顿,不随大部队行进。载垣等人一琢磨,无所谓,不回去都没事。所以慈禧、慈安带着小皇帝,离开了大部队,单独行动。同时八大臣也担心出问题,但是又不能派人监视皇帝。所以载垣和端华先行一步,带急行军先去北京,让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在后面按照约定时间走。只不过载垣没有想到,娇生惯养的慈禧、慈安、小皇帝会那么么拼,这几位日夜兼程,两天就赶到了北京,然后不等喘口气,马上召见恭亲王商议大事,接着颁旨宣示八大臣的罪恶,比如说载垣不能尽心议和,惹恼了英国人入京。等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黑锅,全让怡亲王载垣背了。

11月2日,毫不知情的载垣和端华刚刚入京,就被逮捕。当日,接管了八旗善扑营的醇郡王带兵到了密云,逮捕了肃顺。肃顺的人归端华和醇郡王管,现在端华不在,那就是归醇郡王管。所以逮捕肃顺这个事,醇郡王做的很轻松。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组。以载淳为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执政,注意,是执政,不是听听就完了。具体办事的,是议政王奕訢。重组军机处,以议政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正蓝旗护军统领文祥、户部尚书沈兆霖、礼部侍郎宝鋆为军机大臣。

11月5日,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上奏,说年号“祺祥”二字的意思重复,显然是没文化的人制定的,应该废除,改年号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次日,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在宗人府被判决自尽,肃顺虽然是爱新觉罗氏的觉罗身份,但是没有王位,因此被判斩首。其余五人都是凑数的,也就算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被革职,景涛由于是额驸,所以保留爵位,后来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结局不错。穆荫因为是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因此发配军台效力,后被赦免。匡源、焦佑瀛回家抱孩子,没有收到处罚。匡源后来定居济南,长期在泺源书院担任百家讲坛主讲,成为了文化界的名人。杜瀚惨烈点,他爸爸杜受田是恭亲王最恨的人,要不是杜受田路子野,没准当初被道光立为皇太子的就是奕訢了。所以,杜瀚沾了杜受田的光,被流放新疆,后被赦免。

11月9日,载淳举行登基大典,改元同治。祺祥政变就这样结束了,很多人带着意识形态说慈禧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反动这个词还真是值得商榷,中国近代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反动派。但是讲实话,在这场政变中,慈禧并没有多少决定性的计划,几乎全是恭亲王奕訢在跟怡亲王载垣较量。慈禧除了让我觉得很拼以外,没有多少过人的智谋。

其实真正让慈禧蜕变为一个政治家,是从垂帘听政开始,从那时候起,慈禧和慈安每天都带南书房,由理学大师翁同龢教授中国古代玩人阴人的集大成者宝典《治平宝鉴》,学会了这本书,连商鞅的驭民宝典《商君书》都不用看了。

节选自孔令堃作品《听学渣讲近代史》,查看完整版,请留言。

本文作者:笑谈中(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