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随想:自有日月道分明野史趣闻

2018-11-08 06:31:52

很长一段时间,每当看到或听到有关清代的东西,心里就感觉不舒服,我对清朝的印象一点也不好,那是上中学的时候听老师讲历史课留下的一种后遗症。

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对于清朝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年,我也阅读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既有所谓的正史典籍,也有学者的一家之言。通过比较,我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朝并不是最坏的时期,清朝的统治者除了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总体而言也还不错,前中期的皇帝甚至可以说是很有作为的了,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只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后世子孙没有能够顺应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这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承德避暑山庄,原来叫热河行宫,最先是为康熙皇帝去木兰围场途中休息所修建的二十多所行宫中的一所,后来,康熙帝觉得这里风水好,御笔一挥,亲题“避暑山庄”,由此开启了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

到过避暑山庄的人都会发现,“避'字多了一横,据说那是当年康熙皇帝有意加上的,还解释说,我们来这儿不是躲避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躲避的,只是避暑而已。但他的后世子孙却没有他这份轻松和自信,到后来不幸真成了避难的所在。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才告完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把大片的山水纳入园区,整体布局完全借助自然地势,因山就水,浑然天成。

山庄内的殿宇规模一般都不大,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虽少见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每一处殿宇都匠心独运,细微处流露着皇家园林那种低调的奢华。

虽说历经康雍乾三朝,但主要的工程都是康熙时期和乾隆时期建造,雍正登基后基本没有开工,他也没有来过这里,但这并不能说明雍正皇帝刻意疏远避暑山庄,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雍正皇帝把精力都放在了整顿吏治、发展国力上了,他是真的没有时间眷顾它。

雍正帝在位时间前后共13年,他是一个非常勤勉自律的皇帝,据史料记载,雍正帝平均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一年里除了自己的生日和祭祀日,其余时间天天上朝。正是因为雍正帝的勤勉,才得以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革除了康熙晚期的弊政,留给乾隆一个昌盛的帝国。当然也与他的性格有关,他不像自己的父亲和儿子那样喜欢各地巡游摆排场讲气派,做事相对低调内敛。

雍正皇帝对于开创康乾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康熙朝比较稳定的社会局面,而且为清王朝的进一步繁荣昌盛扫除了障碍,真正是承前启后的有为皇帝。

长期以来,人们对避暑山庄缺少全面正确的认识,它的作用被很多人低估了。避暑山庄不是一座简单的皇家园林,里面蕴含着康熙、乾隆治国理政的良苦用心,他们的心思无法对人言说,只好在周围一片静寂时诉诸于永恒的山水。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文化随笔《山居笔记》里有一篇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专门以避暑山庄为切入点,谈了自己的感悟,我认为这对于人们认识避暑山庄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自从有了避暑山庄,康熙、乾隆每次来这里,就要住上小半年的时间,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外交大事都在这里处理,避暑山庄无形之中就成了北京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康熙、乾隆来这里的时间最多,据记载,康熙曾14次驻跸避暑山庄,乾隆更是在60年的皇帝生涯中来过53次,祖孙二人在这里导演了清王朝一段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辉煌。

可惜的是,以后的继承者们却没有康熙、乾隆当年的那种气魄和心境,从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帝开始,避暑山庄上演的几乎都是历史的悲剧。

嘉庆皇帝不明不白死在避暑山庄之后,继位的道光帝甚至连每年秋季的木兰秋弥也不愿参加了,主要原因就是去木兰围场的路上没有办法避开避暑山庄,这里成了他不敢触及的凶地,这位俭朴守成的皇帝已经被外忧内患吓破了胆,避暑山庄在他的心里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魅影。

待到他的儿子咸丰皇帝想起避暑山庄时,这里已经荒败多年,彻底沦为了无家可归者的避难所了。

咸丰帝在避暑山庄躲避了一年多,却没有活着离开这里,祖宗苦心经营的这座山庄已无力庇护他了,于是他只好默默离开。一个叫叶赫那拉氏的女人,在发动”辛酉政变“铲除咸丰帝亲自选定的顾命八大臣之后,昂然登上历史的舞台,她就是慈禧,人们又称呼她为”老佛爷“。

此后直至清朝灭亡,半个世纪的时间,避暑山庄再没有进入清朝统治者的视野,避暑山庄就像个无人理睬的破落子弟,开始了它苦难的历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它又重新被人们记起,开始了艰难的重生。

本文作者:储己图文(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